投稿作品
淮扬菜肴 “鱼”味悠长
闻名遐迩的淮扬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特色鲜明,味不雷同,是国内餐饮市场上广受消费者喜爱并欢迎的菜系之一。想当年,“开国第一宴”就选用了淮扬菜,可见其不同凡响,耐人寻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淮扬菜博大精深的人文特点。
每每提及淮扬菜,就不能不提及鱼,这是因为许多淮扬菜中,涉及鱼的原料及名称是较多的,也有颇有文化、特点和内涵的。鱼在不同的菜系中有不同的用法、做法和涵义,而淮扬菜则将鱼文化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这有点出乎意料,细想却在情理之路,这是因为淮扬菜讲究多种技法,烹、炸、蒸、煎、炒等,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有,因而这就给“鱼菜”带来了用武之地。如大众熟悉且喜爱的鱼香肉丝,单从菜名看,您可能以为是鱼和肉丝炒制的,其实不然,而是用肉丝加一些配料,经厨师精心加工炒制而成的,并没有鱼的成份,缘何叫鱼香肉丝,是因为有鱼的特点,抑或有鱼的味道,还是其他,则不得而知。在民间,每逢过节,许多人家都喜欢一道菜,那就是烧鱼,彼时家庭主妇们纷纷上阵。选用新鲜的链鱼、草鱼或青鱼,经清洗、整理加工,上锅烧制一定的时间,同时加上一些配料,待完成后即装盘上桌。当热气腾腾、色泽酱红,清香诱人,肉质细腻的鱼上桌后,往往引起多人的关注,有人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筷子,一尝为快。
不仅如此,在一些较大型的喜庆宴席场合,当晚宴进入高潮之际,几个厨师右手各托一盘鱼,绕场一周,同时连续几声“鱼来了“,顿时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大家也被这阵势所吸引,欣赏或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一特殊的表现手法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此外,许多年来,每逢春节前夕,许多餐饮店、饭店或酒楼(店)的厨师或技术人员,他们纷纷推出应时应节的鱼圆供应市场,以满足广大市民的消费或品尝需求。当一袋袋色泽洁白,造型圆润,大小相等的鱼圆制作成功并推向市场后,立即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兴趣,预订者有之,当场购买者有之,自己品尝的有之,赠送亲友的有之,此时仿佛一袋鱼圆寄托了一种深情,表达了一种善意或美意,了却了一种心愿。彼时的鱼圆不仅是一款食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和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的融合。当然,有关鱼的品种肯定不止这些,如在许多喜庆宴席上有一道比较特别,也颇有特点和造型,一般在宴席中、后段才上桌,这就是醋溜鳜鱼,特点鲜明,老少咸宜,颇具特色和风味,味美可口,且具有以下特点: 醋溜鳜鱼是扬州传统名菜,由古代名菜“全鱼炙”发展而来;此菜在制作时,需厨师动作和谐娴熟,加工时要求剞刀匀称,挂糊均匀;加热时对火候要求尤为严格;上桌时由两名服务员配合,一人捧鱼,一人端卤,同时跑入店堂,俗称“跑汁”。鱼置桌上,立刻浇上卤汁,响声大作,满室生香,使筵饮情绪步入高潮。 春秋战国时,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将勇士专绪推荐给公子光。光知王僚爱食“鱼炙”,即命专绪至太湖名厨太和公处,专习烹“鱼炙”之术,3个月学成后,光设宴请僚,命专绪藏匕首于“鱼炙”腹中进献,乘机杀僚,事成,公子光遂夺取政权。
清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有一次驾临松鹤楼,偶见案桌上满身斑点的鳜鱼活蹦乱跳,即起欲食之念。掌厨在古代“炙鱼”烹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乾隆食后赞不绝口。
当然,说起鱼,就不能不提有关(烹饪)鱼的诗句或语句,它们同样富有特点,也有趣味,每每读后,往往有所感受,如曾有一作者这样评价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中的惬意从容简直好的出奇,好景好菜,风雨不归。这里面所说的美食就是鳜鱼了,鳜鱼的肉质鲜美细嫩,刺少肉多,营养也非常丰富。此时正是江南春季汛期捕鱼的好时机,尽管渔夫冒雨捕鱼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在张志和的笔下,画风陡然一变,成了悠闲自在的一种恬淡从容。
其实,除了这些知名度高的美味之外,有很多地道的蔬菜果蔬也有很多描写。比如陆游曾经写的,新津韭黄天下无,这个写的就是韭黄,韭黄具有驱寒散瘀,增强体力作用,并能增进食欲,续筋骨,疗损伤。韭黄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可以把消化道中的头发、沙砾、金属屑甚至针包裹起来,随大便排出体外,有"洗肠草"之称。当然,这个新津韭黄可能就是一家做韭黄做得很地道的地方了。
当然,鱼肉除了用于红案外,在一些白案场合同样运用得当,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或好评,如鱼汤面,就是许多市民喜爱的一种面,此面既有鱼的鲜香,也有面的爽滑、细腻,几口面下肚,再喝一些鱼汤,那感觉岂止是一、两行文字所能形容或描述的。前两年推向市场的长鱼(鳝鱼)包子就是一种创意,白案师傅将精心挑选的鳝鱼丝烧熟后当作馅心,包入面皮之中,经捏制、装笼、蒸制、装盘,给人的感觉有所不同,此时面点的风味、鳝丝的细腻、包子的鲜香在经意间迅速呈现,令人品尝后人齿颊留香,“鱼”味悠长,如此怎不令人为之选择、喜爱或向往呢!
创作日期:202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