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 越觉得 保持联系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人来人往 有不少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 都不联系
人和人还是刚认识的时候……最好
-题记
昨天下午正准备下班的时候,手机突然震了一下,看到有个sunny的名字加我为好友,地点显示是Mexico的一个城市,我想应该是那个孩子手滑了加错人了,就没在意。
今年的天气有点倒春寒,加之海风肆虐,走在街上真有点寒风刺骨。最近公司的人事变动比较大,重组后新的组织业务重新切割,弄得有点心烦意乱。索性就顺街走走,让头脑清静清静。
回到住处,正准备吃饭这时手机又连续的震动起来。一看是个+52的号码,前面有三个未接来电也是+52,于是就接了。
“”嗨,华哥,你好!我是娟子。”
时隔多年,又听到那熟悉的声音。
娟子是我在济南X公司研究所工作时的同事,比我小几岁。因为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所以在那个论资排辈比较严重的国企研究所内,8小时之内氛围比较压抑。工作之外联络上也比较多。有时下班了,几个同事打点扎啤弄点花生米,也能天马行空的聊上半宿。
因为同是来自农村,只不过一个是来自鲁西南,一个来自大陕北。
毕业后,我们都正好赶上自主就业“双向选择”,国家不再包分配。面临的第一现实,就是赚钱。房子,结婚,都需要钱。来自农村的我们,家里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供完大学,已经是父母的极限了。
所以那时,我们在一起研究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赚钱。在研究所每年的年终激励奖是不少,但总公司只给到研究所,怎么分配那是所长和副所长决定的事。像我们这种平时干活虽多,但最终也就是能赚点回家过春节的路费钱。所以一合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在我走后的三个月,娟子也离开了这家公司去北京做销售去了,刚开始,还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后来就渐渐的失去了联系。
我从那家公司出来后,辗转五家公司。前三年,基本是为生而活。后来渐渐的解决了温饱,驻足在现在的城市。
从今晚娟子的电话中得知,她到北京干了一个月的销售后,感觉自己不是靠嘴皮子赚钱的料。索性断掉了一切联系,回到学校继续备考,准备读研。
人有时在社会上四面碰壁后,再回校捡起课本时,那种干劲是别人无法想象的。仿佛间一路开挂,一直读完博,进站后被交流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出站后进到F公司的Moxico研究院,现在基本在Moxico定居了。
下午在她对接的大中华区项目中,看到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娟子也是惊讶。转来转去我们又服务了同一公司,只不过一个已经到了大洋彼岸。年薪还是同样的阿拉伯数字,不过我挣得是RMB,娟子拿到的是Dollar。
当然现在已经过了那个为钱而奔波的年龄。
人有时就是很奇怪。虽然时隔多年,未曾联系,但通过听筒传出来的那一声问候,须臾便能调出脑中所有与其相关的所有记忆。
有事立马到,无事不打扰。或许就是这种淡如水的友情
一个没有预见的遇见。
翻看曾经的日记,关于她的最后一篇备注的时间:20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