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上篇
目光望向舞台,转眼20年的光阴过去了。舞台依然是当初的样子,只不过那棵背景大树在灯光下颜色略有不同。有别于刚出场时略带淡蓝色,预示着悲伤的颜色;也不同于“爱歌”那一幕温暖的亮橙色,现在舞台上的大树在灯光的照耀下呈现淡绿色,隐约透露着一丝丝的苍凉。人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更不用说官场上常见的“风水轮流转”。当初那个意气风发,官升宰相的令狐绹如今却遭到贬谪。如果说唯一一点幸运的话,那就是在他身边还有一个牛浩。其实这点让我颇为意外!毕竟官场这趟水太深、太暗,历史上古往今来,多的是“树倒猢狲散”。在现实中,相较于锦上添花,能做到不落井下石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雪中送炭。多少人长了双势利眼,哪怕之前跟从你,多半不是真的打心里服你,而是希望依托你的庇荫将来得到好处。如今令狐绹已从之前那个闪耀的官职上跌了下来,牛浩依然选择陪伴在他身边。从这幕这个人物一出场,到慢慢招呼着令狐绹,可见对于他一切都未改变。相信这对于现在尝尽苦的令狐绹来说多少是点安慰。令狐绹慢慢走向一座墓碑前,双膝跪下,对着那块冰冷的墓碑倾吐着心中最真实的话语。我始终相信,他对于李商隐,更多的是生气,却从未真正的恨过。毕竟10多年的兄弟情义并不虚假,况且如果真的还怨恨的话,又怎会在父亲的碑前说出这样一番话:“我知道李商隐一直是您最记挂的,可惜他现在不在这里,让我代替他敬上一杯酒。”如果说在当初和李商隐的争执也好,最后割袍断义也好,令狐绹更多的是放不下自尊,撕不下这层脸面。二人只是站在的立场不同,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那么如今面对死去的父亲,说出的应该是最为真实的想法。待令狐绹离去后不久,从舞台另一侧,在伴唱声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挽着王云雁缓缓地来到同样的这座碑前。我还在内心感叹:难道二人就真的如此错过?毕竟20年过去了,他们都不再年轻,如果这一面见不得,说不定再也没有相会之日了。原来李商隐这20年来从未忘记过,当初那个对他进行栽培,给与他第二个家温馨感觉的恩师,所以我说过,李商隐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在我仍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舞台上却呈现了另一面。令狐绹的再次登场,与李商隐的蓦然相逢,相信在这二人心中同样激起了久久不能平复的波澜。令狐绹在初见的惊乍后很快就醒悟了,过去的一切又浮现在眼前,是那么的清晰。他觉得无比的愧疚,面对李商隐,他竟不知该如何面对,只想快速离开。那句感慨,也许是自嘲,也许也包含了些对命运的不甘心“毕竟不如你,你当初没有做官,可是如今却成了大诗人。不论日子多么辛苦,身边始终有云雁陪伴!”言语中流露出羡慕之情。令狐绹回想起当初自己挥剑,最后选择与李商隐割袍断义。可是当见到李商隐一直仔细珍藏着那块断布,并拿到令狐绹面前时,相信过去的一切争执也好,对错也好不再那么重要了。对李商隐而言,那不仅只是一块布料,蕴含更多不舍的是多年的兄弟情深。当初的兄弟情义依然还在,二人可以说是“一笑泯恩仇。”最后令狐绹略带感伤的说:“我得启程了,也许这次一别,是真的再也不见了!”
写到这,全剧也到尾声了。在观看整个演出的过程中,一直觉得这出戏中有许多人生哲理的台词,引发了我的思索。是啊!人生之路是很奇妙的,有时候你费力去追求的,结果却并不如你所愿!也许这出戏吸引我和令我震撼的真正原因并不清楚,但可能是出自一种内在的魅力吧。诚然剧中许多台词很是晦涩,尤其是令狐绹与李商隐多次冲突时的大段对话,多半要依赖字幕,但从人物的外在表演来看并不妨碍我的理解。就像李商隐写过的许多无题诗那样,其中不少名句为人熟稔,包括这场演出中反复出现的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许多人会探秘诗中指的到底是爱情这一方面,还是对于政治的抱负,说法不一。个人观点,多少字里行间,会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等有所指。其实李商隐这个人,我之前也提到过,是非常单纯的一个人。也许作为诗人是性格使然、命中注定,文人的多愁善感和敏感促使他可以写出许多诗作。但对于党派之争却是一次次的擦肩而过,没有特别清晰的意识。在他看来,对他好的人,他只希望能够回报,却没多考虑政党的因素,所以诗人一生在仕途上是命运多舛的,但却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
越剧【双飞翼】整出戏时间并不长,但却引发了我此次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也许其中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更多是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出发。我非常愿意以文会友,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