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一双老人的眼睛

    类别:散文 作者:天昱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3/10/6 14:42:59 网友阅读:1223次 网友推荐:0次  字号:   

    我这几天才终于真正地看了一点季羡林老先生写的文章。这本书是由他的学生钱文忠教授倾情推荐的,其选编了季羡林老先生生前各个年龄段写就的散文。开篇的几篇散文勾起了我对一位老人的回忆。我还记得他干皱的脸庞,有些凸的眼皮,还有微驼的脊背,尤其是那一双带着光芒的双眼。

    他每次出来都拄着一根拐杖,一根由弯树枝自制的拐杖。当时我想来一来是他的年事已高,出门行走不得不借助一根自然的腿;另一来或许是他来来回回都得上坡下坡的缘故。他的房子建在村东的一座小山上,下来买东西或是回家就必须得走一段坡路,这对他来说或是一大难事。房子四周有菜地,种菜摘菜倒是方便,房子后面还有一排牛棚,与牛棚相连的便是一大片竹林,竹林再往后便是茶树林,树不高,但可以榨取食用油。所以附近少有人家,最近的也有一百多米,还是在山下。这里也就是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可对于一个人住的老人却不是很合适。不知是什么时候他便一个人住了。小时候有孙子偶尔陪着,再大点时,孙子不上学了,也出去打工,他也就一个人住了吧。他的房子快有200多平方米,只有一层,是老式的瓦房,里面设计很简单,甚至说不上有啥设计,这是老式房子一贯的作风。一个客厅,和客厅连着的是厨房,两边是卧室,就这样,一种很简单的设计。而他的房子是由木头隔开的,以此来分隔客厅、厨房和卧室,老式的房子也多是这样。

    他一个人住像是住在一个红尘的世外世界,还好他会出来走走,也有相识的本家和亲戚来走动,这便又让他和世界联系了起来。在闲暇时,他会坐在小商店门前,坐上半天或一整天,不愿意走上去时,他就在店里买点东西解决这一天中午的伙食,再继续坐着等待接下来的半天时间。在这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在家里坐着时抬头看到的山下那一片绵连着的似乎很远的村庄,更不是头顶那一片不可触及的遥远天空。

    这个小商店是我二伯开的,平时人较少,只在过年过节时人最多,特别是春节那几个月。可平时呢,平时人们出外务工的较多,村里多是老人小孩,留下来的是有着工作。在碰到夏天的农忙时节,村里的人都忙着收割稻谷,二伯自然也不例外,他便让我留下来看着店铺。农忙时店里的人从早上就很少,只有中午和晚上来一点人,买点冰棒,或是几瓶啤酒。一天也就飞快的过去了,我一天无事,那时没有太多书看,一个人也不知在想着什么。那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呢,我也只能这么称呼了,他姓黄,但姓黄的老者在村里不只一个,也就不能太自然称之为黄老,那就冒昧叫他为拄拐杖的老人吧。他这么大年纪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而这时他便来这里坐一坐。早饭过后,天气还不是十分热,人们早早地下地收割稻谷去了,拄着拐杖的老人在村东的一头出现了。我在门前看到他拄着的拐杖,微驼的脊背,干皱的脸庞,眼睛是微微看着地下,看着脚下的路,踽踽地朝这儿走来,走了比别人长几倍的时间才来到门前。我给他拿了一把椅子放在门前,方向和他一贯的相同,他表情只有一点很小的变化,似笑的坐下来,不像其他人一样问我一连串的问题,只默默地坐着,说的话绝不多。他看村口的时间比较多,像是在等待什么,眼里一闪一闪地有一些光芒,有时又比较暗淡。还小的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想不出问点什么,我对他了解不多,只是局限在观察中而已。走路时的哼哼声已经没有,太阳光慢慢照射到门前,他把竹椅搬进了门,继续坐着。无事也无话的他,却有很多的痰,他离开时竹椅前总有一些痰留下。我二伯不喜欢,因为这一点不卫生,而且大热天也惹苍蝇。但二伯也只能说说,他下次还会来的。后来他的确来得少了,走路变得更慢,呼吸哼哼得很厉害,眼里却依然有一闪一闪的光芒,这正和季老先生笔下的一些人物有一丝相同之处。即使生活艰苦,也还保留着生命的希望与精神,这是平凡的人身上不平凡的意志与坚强。

    我和他的孙子是同学,更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后来我便和他聊聊他孙子的事,这时他会一一应着,显得很有神彩。偶尔还表示一下他的不满,儿孙都出外打工,留下他这么一个人生活是多么艰苦难熬啊!老人眼睛一闪一闪的,有怨恨又有不忍,一时眼里色彩各异。我知道他家境不丰厚,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糊口,他以前是做什么的我不得而知,更早的事我更不清楚,到现在他的房子不是太老旧,虽然在山上,也只一层,但也有很大改观。生活慢慢富足起来,人却越来越落寞,想来怎能不感叹呢?有人陪着聊天时才能把思绪引到别处,我能想象当他回到家里,一个人坐在灶前做饭,一个人对着喧闹的电视,又看着了山下村里的一片灯光,孤独的意味不知觉地在心上浓郁起来,最后便体现在眼睛里了,既有孤寂,又有期盼,仿佛夜空,而夜空里还闪烁几颗亦明亦暗的星。

    我记得这些,是因为奶奶有时也是这样,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一个人生活,儿子有三个,都有自己的事,不能总是陪伴着她。于是一栋房子里只有我和奶奶,我的存在给她增添了一丝活力,奶奶就给我讲述过去的事,以前怎样怎样,充满了回忆的味道。

    这个拄拐杖的人去世时也让人很惊讶。那应是秋冬季节的事,到后山牵牛的那个人总是会叫一叫他,那天早上也不例外,连叫几声也是没有一点动静,他便进去看看,发现他已经“走”了,什么时候“走”的也是不清楚。这些也是我听别人说的,所以很多细节我是一概不知。也是,本就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又怎忍心再去伤他一次呢。不几天,儿孙已经赶回家,葬礼已不能再等,拄拐杖的老人也就再也没能出现了,只记得他那一双永恒的眼睛里的光芒。

    于是,这个拄拐杖的老人,不怎么说话的老人,呼吸总是哼哼的老人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也淡出了我的脑海,只在今天看了季老先生年轻时写的文章才猛的想起他来。由于过去了一段时间,我在有些细节方面还是不能清楚的写下来,这是我的不足。而且如果有一些出入,那也只能是我的不对。但老人眼里的未熄的光芒确实让我印象深刻,眼里无光是无希望的表现,这我在一些人眼里看见过,而眼睛里有光芒该是多么珍贵难得的事。他在等着一年一次的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是这样活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这想来应该就是他眼里的光芒。这种光芒或是以后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吧。

    (2013/8/31)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