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 类别:散文 作者:天昱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3/10/6 14:39:38 网友阅读:902次 网友推荐:0次  字号:   

    窗外下着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而又连绵不绝,一上午便展现了几个不同的世界。雨是从早上开始下的,也或是昨天晚上就开始下了,因为一早起来便下着雨。这时还没有太大的声音,直到出了宿舍才知道雨一直下着。地面已经湿了,只积水较少,树木枝叶之间也有湿意。

    雨一直下着,现在也没停。细细的雨连绵地下,窗户前薄薄的一层雨帘,遮挡了视线,不远处的树木也模糊起来,朦胧起来。下雨展现的是另一个世界,雨水的声音遍布四周,浸润着干渴的灵魂,树木耷拉着脑袋,绿叶显得格外翠绿生机。“浓翠欲滴”,这时真的滴出来了,用水的方式,树叶更绿了。湿润的地面上,人小心地走着,不是怕踩坏了土地,而是怕踩到泥水,湿了衣服,弄脏衣服。一下雨,地面上的高地被踩得多,低处有积水,自然有福了,这会儿也算“出头”了吧。这是温柔的雨水,浇灌一切,抚平一切,平平地,似乎喧嚷而实静静地下着。“润物静无声”,急急的,带着千万声音的雨水,无声地滋润万物。为了报答它,呼吸也带着水分,排泄也带着水分,水分从天上与地下来,又回到天上与地下。带着污染,但这是一种自然的污染,可以消除和治愈,而不是永久的创痕,不将再回复,这里有人类睿智的思考。

    我不了解雨,它太难了解了,也许没有谁能了解它。它像孤胆英雄,或是无情独夫,抑或是被操纵的利器。我更相信它是孤胆英雄,古代文人有听雨的一些人,人生变幻,听雨的滋味与境界各不相同,自相比较,难定高下。南宋蒋捷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生的各个年龄段的听雨地点不同,滋味便不一样,或欢欣从容,或孤寂惆怅,或惜惜无依,不一而足。而李清照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中的女诗人,愁情怅怅,感慨之余,难解英雄情怀。“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是韩偓的诗,写的内容相似,意境却差之甚远。孤胆英雄身边却有知己无数,只是它一直孤独着,时代更迭,知己频换,而它一直存在,孤独的滋味早就在一遍遍地浇灌中愈显浓郁。写它,了解它,只一种自然不够,姿态万千,每一时不同,每一处不同,何可得之?

    独夫是发狂的状态,有时一连十几天大雨,洪灾中雨水不再是滋润万物,而是带着万物一起漂泊,漂泊到哪里,它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它又迫不得已,被大风刮得东东西西,播洒在了不需要的土地上,也播洒了不知名的量。干涸的一大片土地上需要雨水,它却不能一一满足,毕竟它也是受制于人的。

    我自习时写了“这雨,下得有点早。而阳光,什么时候来,都不会太晚。”阳光不会来得太晚,我且慢慢欣赏下雨的姿态吧。风里有雨在飘飞,雨东倒西歪地落在地面,也落在摇摆的树木枝叶之上,雨水没有粘着性,到哪里便是哪里,是潇洒的一类。从大自然来,又到大自然去,来与斯,归于斯,循环不息。

    文人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而我写着雨,雨又有自己的状态,一时难辨意识的彼此。不似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家穿梭古今,考据评论随心而发,又每每精品。但我想雨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不在己,而在人。虽洋洋洒洒而下,而后却悄然而归,改容换貌,已是在一个不相识的地方相遇的陌生面孔。它带给我太多的奇思妙想,让我感慨不一,变幻复杂,这应是我写它的原因吧。而我想,我对于雨水还是充满敬意的。

    雨还在下着。不同时代的雨有不同的情怀,却有太多相同的意义。

    2013年9月23日 是日大雨,写雨遣怀。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