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交流QQ群:131705431
  • 文苑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 神参

    类别:故事 作者:从容 给他发短信 日期:2014/4/21 20:59:43 网友阅读:1461次 网友推荐:17次  字号:   

    神参

    曲阜市老年大学 魏运海

    曲阜防山上有棵神参,变化多端,甚至能变人……

    话说清初有一华真道人,在防山周围化缘,便在防山西山口建一吕祖庙。顾名思义,供奉吕洞宾。开光典礼那天,南陶洛的老学究陈学功带着香火跟着几个人上山进香,成了神庙开门的第一批香客……

    陈学功,祖籍南陶洛。祖上六世去浙江,落足温州大西门。几年前陈受族人委托来此寻根续谱,便在老家开起私塾。此人中等个头,笔直身板;常年布袍、布鞋、布裤、布袜……这装束,配上胸前稀稀疏疏的山羊胡子,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神韵。每出门,都手握一根手杖,但并不柱,而是双手后背横别在屁股上……这风韵,就很像教书先生了。

    典罢礼、进完香,众人打道回府。陈先生却立在神翕前细细欣赏吕祖尊容。华真道人见此,以为此香客另有施舍;细看陈之风度、装束,更觉不同凡俗。便主动上前施礼搭讪:

    “请问施主仙居何方……”

    陈微微一笑,答:“敝人当地南陶洛人氏……听道长口音,像江浙一带……”

    道人一愣,道:“先生足迹、见识甚广,能听出贫道来自江浙。不瞒先生,贫道乃浙江温州华岩人……”

    陈一听,一愣:“啊,您是浙江温州人?敝人亦是……”随即说出自己的来龙去脉。

    道人听罢,拊掌大笑,说:“人生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知音。想不到在此能遇到近邻。乃真三生有幸,前世缘分……”

    二人越拉越近乎。当天,道人热情挽留陈先生品尝斋饭,陈未执意推辞。饭后分手,陈亦热情邀请道人方便时到“寒舍一叙”,道人也欣然接受。

    且说道人送走陈先生后,心中暗想:应格外珍惜这个“关系”。我来此地寻那神参多年,总难谋面。说不定他能助我一臂之力……想至此,便于第二天借化缘之机来到陈先生门前,陈自然热情相迎。道人走进屋,见墙上挂一条幅,上写:

    家住温州大西门,幼学圣贤读诗文。

    人生不忘桑梓地,族人托我寻祖根。

    务农不会商不会,蓬门设学学圣人。

    二人对坐饮茶。

    道人说:“原来先生是位教书先生!天地君亲师,教书育人,解惑传道,令世人景仰啊……”

    陈先生笑答:“哪里?身无他技,不过为糊口而已。哪跟道长积善成德,化缘造庙。供奉神灵,请神灵降福;普度众生,令众生成仙……”

    二人边饮茶边说话,道人慢慢地将话题引到防山神参上:

    “先生为当地人士,想必知晓防山神参之事。听说多少年来不少人来此寻参挖参,皆未果……”

    陈说:“正是。很难得到。寻参,首先是识别,即认得:参叶,像滴水观音:一个叶的,叫一品叶;两个叶叫:叫二品叶;三个叶的,叫三品叶……”

    道人一听,笑了:“往下我知晓了:想必四个叶的,叫四品叶;五个叶的,叫五品叶……”

    陈笑着摆了摆头:“道长别忙,待我慢慢道来:四个叶的,叫四叶品;五个叶的,叫五品叶,也叫五魁手;六个叶的,叫六品叶,也叫六顺子;七个叶的,叫七品叶,也叫孬七归;八个叶的,叫八品叶,也叫八八仪;九个叶的,顶级,叫九品叶,也叫九成仙。这最后几种,有别号的,才是稀世珍品。这最后一种,即九成仙,修炼千年,即为神参了……防山这棵参,年寿、到行还长,谁若能得到,呵呵,岂止一般‘发财啊’ ……”

    道人听得心花怒放,急忙问:“那如何才能寻得呢……”

    陈说:“需缘分、福分。神参,常变人。故寻参人身上要时刻带根红丝线,偶然遇到,就偷偷将红丝线系在它身上。然后顺着红丝线,即可找到神参。最后再用油炸竹签慢慢挖才行……”

    茶罢酒饭。道人太高兴了,多喝了几盅。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道人头脑迷糊禁不住说出了实情:

    “陈兄,咱是老乡,我……我……我今天给您说实话,我千里迢迢、费尽周折来此,就是为寻、挖这棵神参。在此久居,我怕引起当地人猜疑,才以化缘造庙掩人耳目……”

    陈先生一听,大吃一惊。好一会儿才说:“那好……但愿您与神参有缘分、您命理有福分……”

    自此,陈便再不愿与道人来往了。

    道人回庙甜甜一大觉。醒后越思越想越高兴:看来这颗神参、宝参我是得定了。这不是上仙派神人来给我指路吗……从此,他是日里夜里、漫山遍野地苦苦寻找神参……可又是几年过去了,莫说九叶滴水观音未见踪影,就是一叶、二叶的,也从未看到。无奈之下,他几次去找陈先生想继续讨教,不料陈皆不在家——他哪知陈是故意躲避而不见!

    话说这年腊月的一天,道人踏着冰雪冒着寒风在山上寻觅,忽见陈先生倒背着手杖从山上踽踽而来。他大喜,急忙迎接上去。陈满面春风,将手杖挂在左臂上,拱手说:

    “久违,道长别来无恙,幸甚幸甚……”

    二人进庙,道人烹茶,举杯叙谈。

    道人问:“先生久不光临,我多次去贵府造访,皆不在。就在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不知先生在为何等事劳神……”

    陈喝着茶说:“道长有所不知,我最近回咱温州老家一趟看望家人……听了一个故事:东北吉林九台山有棵神参,据说与防山这棵神参不相上下。山里有一猎户,猎户有一娃娃。一天下午,娃娃妈在屋里正织布,忽听门外有两个娃娃说话。她很惊奇:此处只俺一家,哪来的别家娃娃?于是出门一看,只见那个娃娃又白又胖,不像自己的娃娃皮肉粗糙。立即想:早听说这山里有棵神参,会变人形,特别好变娃娃,莫非这个就是……想罢,回屋拿了根红丝线,假装给娃娃糖果,将红丝线偷偷系在了娃娃身上……傍晚,娃爸打猎回来,娃妈将此事一说,娃爸大喜。夫妻二人顺着红丝线,果然在东北崖乱草荆棘中看到一颗九叶大参。当夜,二人将参挖了出来:如同大蔓菁,又白又胖。抱回家,丈夫说:‘我早就听人说过,谁能得到这棵神参,报官,送京,能当大官……’妻子听了,连忙制止,说:‘我也早听人说过:“神参为一方之福”。咱应福给一方百姓,万不可独享……’第二天,夫妻俩跑到山下,叫来周围所有百姓。当从将神参熬成参汤,每人一碗,还未喝了,剩下的又给了自己养的鸡与狗……没想到,不一会儿,这些人就都觉得身下如生彩云,飘飘摇摇离开山头,而后又直向瑶池仙境飞去了。而那些喝了参汤的鸡、狗,也跟着人们升天成仙了……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陈先生说到这里,静静地看了道人片刻,问:“道长若得到神参,也做如此之事:惠及百姓,至于鸡、犬么……”

    道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仁义值钱几许?我苦苦寻参,倍尝艰辛。无意旁涉他人……”

    陈先生一听,一惊,捋了捋胡子,怅然说:“红尘之人,尚有‘兼济’情怀;出家之人,更应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本……”

    道人沉思片刻,说:“陈兄,咱是老乡,不说假话。几年前我不曾对你说过,我本意是来寻参的……”

    陈听罢,微微一笑:“然,然……俗话说‘虎心隔毛皮,人心隔肚皮’,难得见您一片心迹……”说罢,推说去山那边有事,便要起身告辞。

    道人说:“陈兄,前次去贵府,见您中堂条幅,爱不释手。然不敢求您所爱,故未启齿。今日想求仁兄赐一墨宝,不知可肯赏脸,令寒庙棚壁生辉……”

    没想到陈欣然应允:“献丑献丑……”

    当下,道人取来文房四宝,陈先生望着神翕中的吕祖,沉吟片刻,然后展纸援笔、将墨滜饱、俯身案几,一挥而就:

    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财利挂心田。

    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歌一百篇。

    屋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洞天。

    写罢,执意告辞,任道人百般挽留酒饭……

    一连几天,道人反复玩味诗文,老觉似曾相识,可又想不起在何处见过。至于诗文意旨,倒能解开几分。

    闲言少叙。且说过罢腊月是新年,转眼又到春满大地,花红柳绿的阳春三月。这一天,道人正望着漫山遍野的无边青草愁眉不展,猛抬头,忽然见陈先生又倒背着手杖从山下踽踽而来。他一愣:莫非是来帮我一把……他照例热情迎上去。刚要曲身道福,陈春风满面,将手杖望左臂一挂,拱手说:

    “久违,道长别来无恙,幸甚幸甚……”

    道人一惊,急忙说:“陈兄开玩笑,何谈‘久违’?您我年前不是刚见一面吗……”

    陈大惊:“此话从何说起?年前曾来此添扰……”

    道人一听,简直呆了。片刻,换下表情,说:“陈兄,今日怎有闲情来此……”

    陈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防山上草长莺飞、山花红紫……恰逢学子放假,我便乘兴来山上一游,也不负一年一度大好春光……”

    二人说着啦着进了庙,刚坐下,陈先生转头一看墙上,顿时惊得目瞪口呆,说:

    “道长,您模仿功夫颇深啊,竟与敝人字形、笔势无丝毫之异……”

    道人笑说:“陈兄,你可真会开玩笑。这不就是您年前赐予贫道的么……”

    陈一头雾水:“道长,您才是‘真会开玩笑’,我刚才说过,我年前何曾来过……”

    道人见陈矢口否认,急忙将年前之事说了一遍……

    陈听罢,望着神翕中的吕祖,似有所悟,说:“道长,此诗系吕洞宾老祖所作。明人冯梦龙《三言》里记得清清楚楚……”停了片刻,捋了捋胡子,叹息着说:“道长,可惜呀,失之交臂!您说的那位陈先生,极似神参。上次您我在寒舍会面,我忘告您:神参到一定道行,便能随物赋形,即与何物相处,即可幻化为何物。比如与何草相邻,即可形随何草,再不露滴水观音原貌。同理,与人也是如此……所以,想必庙成开光之日我来进香,神参以韬光之身亦临神庙,见您我接谈甚欢,便不嫌敝人形陋貌丑,幻化成我,来伴道长时光……”陈说到这里,猛然问:

    “您二人当时曾高谈何事……”

    道人将当时所谈一五一十细细说了一遍。

    陈边听边拍膝盖:“这就对了,这就对了……”

    道人不解:“请问仁兄,什么‘对了’?

    陈说:“曲阜乃圣人之地,防山为曲阜风水最佳之处:近为孔子搁笔山:三峰并立;远为鲁西大平原:沃野千里。这神参在此沐天之甘露、饮地之圣水、受儒之浸润,不仅早具人神之性,且有儒家仁义之怀……我想,您在此化缘造庙,神参对您肯定意有所托,而常随您前后,察您言行,摸您心迹。见您不甚合意,便幻化成我托以故事直接出面开导、启发,不想道长尘心太重、尘跟太深,百般点拨,冥顽难化,神参便初衷他移了……临别赠以该诗,其意不全明了……”

    道人大惊,深悔自己出言欠慎。但旋即又想:既然神参能“随物赋形”,那么……眼前这位是不是神参所化,而年前那位倒是“真陈”呢……想起刚才他之神参之说,更加疑是——不然,何以对神参生育、秉性如此了解、熟稔……于是,他连连点头:

    “也许也许,可惜可惜……那就只好再待来日有幸,敬聆神参灌顶了……”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陈起身告辞。

    道人说:“陈兄,您看寒庙棚壁,仅条幅一副,有失对称。陈兄若肯赏赐一副挂于对面,则珠联璧合、左右相谐……”

    陈略一迟疑,点头答应:“献丑献丑……”

    待道人承上文房四宝,陈沉吟片刻,然后展纸援笔、将墨滜饱、俯身案几,一挥而就:

    有缘之人不用忙,无缘之人忙断肠。

    心地失平莫妄想,费尽心情也白忙。

    就在陈先生笔走龙蛇之际,道人将身上带的红丝线偷偷别在了陈的后衣襟上。陈并未察觉,待走到门外回身告辞时,突然看到身后扯一红丝线,便哈哈大笑起来:

    “道长真是财迷心窍了,您仔细看我,像神参么……”

    说罢,扯下红丝线扔在地上,而后双手后背,将手杖往屁股上一别,直向防山山顶走去……

    道人望着陈的背影,越看越想越疑惑:这个……这个……究竟哪个是假,哪个是真?哪个是“陈”,哪个是“参”呢……

    为寻神参,道人又在防山吕祖庙过了好几年。他几乎扒遍防山山头所有青草,简直如拨发寻虮:一棵一棵,仔细查看,稍有异样,便连根拔起。前边拔下,后边又长;秋天变黄,来春又青……最终空忙半生,一无所获。后来,便悄悄回浙江老家了……

    清末,吕祖庙还在。民国二十三年,防山区韩家铺的文人韩秀池,又去防山住在庙里试着寻参,依然未果。自那,再无人问津。

    电话:13792304711

    本文评论 (共 0条)


关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