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主办单位官网:
https://www.sxsky.org.cn/news/detaildy?classid=33625428953605
4、官网邮箱:gjs029@163.com
5、官网电话:029-85254198
6、出刊日期:年刊,一年出版1辑。
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征稿启事
【主办单位官网信息】
《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主辦的創辦的學術輯刊,自2015年起每年出版一輯。截稿時間爲當年12月31日。
一、宗旨
中國是古代文獻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在全球範圍内,堪稱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今存古代文獻,約計八萬餘種。這一領域的現代意義上的研究雖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因古文獻浩如煙海的龐大數量,被歷代學者整理探索後揭示出真相和價值的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古籍整理與研究又是特别艱辛的一項工作,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更需要忍受長久的寂寞。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學者,爲了神聖的學術事業、爲了傳承華夏文化,爲了探索未知,青燈古卷,淡泊自守,辛勤耕耘,認真著述。他們的付出,尤需要獲得尊重、鼓勵與支持。本刊旨在刊發、宣傳和推送國内外古籍整理、古文獻研究領域的原創性成果和最新資訊,爲學界提供分享研究經驗的學術平臺,刊載文章長短不拘,但求充實精到。希望《古文獻整理與研究》爲能夠加强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推進古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深入開展,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作出貢獻。
二、欄目
本刊常設欄目有傳統文獻、金文文獻、石刻文獻、域外漢籍、學術論衡、校勘劄記、學苑隨筆等。
三、聲明
本刊採用匿名審稿制度。自收到稿件起三個月内,編輯部將以電郵形式通知作者稿件採用結果;來稿内容的著作權(如引文、圖、表、照片、統計數字等)問題,由作者負責。如發生侵害第三者權利之事,概由投稿者承擔法律責任,與本集刊無關;來稿請依照本刊格式規範,文後請附作者真實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學歷、供職機構、職稱、主要研究領域、詳細通訊地址、電子郵箱、電話號碼,以便聯繫。來稿若不符合格式要求,恕不受理;本刊對作者原稿所進行的技術上的編輯删改加工,將不另行通知作者。如需要保留修改權的作者,請來稿時特别注明,否則視同全權委托本編輯部編輯加工。
四、格式
1、來稿請使用繁體字。除特殊論文外,異體字、俗字等請改用繁體正字。
2、文章題目請用宋體,小二,加粗;標題請用宋體,小三號,加粗;正文字體與字號請用宋體小四;獨立引文字體與字號請用仿宋體小四;注文字體與字號請用宋體小五、1.5倍行距。全文段落設置爲1.5倍行距。
3、首次提及帝王年號,請加公元紀年;首次提及外國人名,請附原名。中國年號、古籍卷數請用中文數字。其他如公曆年數、期刊卷期號、頁碼等,均請用阿拉伯數字。引用敦煌文獻,請用縮略標號加阿拉伯數字形式。其他特殊文獻,依學界慣例。
4、註釋請採用頁下注,具體如下:
(1)註釋碼請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④……表示,正文中的注釋號一律置于引文句子的標點之後。
(2)所有註釋均請採用當頁頁下注,每頁註釋重新編號。
5、引用文獻,請採用如下格式;重復引用,亦請詳細注明出處,勿以“同上”、“同注①”等格式代替。
(1)引用古籍,請標明著者名、版本(新印古籍,標明出版社、出版年份及整理信息) 、卷數、頁碼(原本則不用標明),如:
①古籍刻本
張秉直:《四書集疏》,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柏經正堂刻本,第2頁a面。
②古籍影印本
a.郝玉麟等修、謝道承等纂:《福建通志》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9册,第31頁。
b.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卷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景印《潛研堂叢書》本,第916册,第257頁。
③古籍整理本
a.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二八三,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19册,第9238頁。
b.陸心源:《儀顧堂續跋》卷十一,《儀顧堂書目題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4頁。
(2)引用專書,請標明著者(譯著,著者名前加注國別,名后附注原名,請用圓括號括起)、譯者、書名、出版者、出版年份、頁碼,如:
a.張滌華:《類書流别》,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43頁。
b.(英)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撰、黃寶華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3頁。
(3)引用論文,請標明期刊名、年月及卷期數、頁碼等信息,如:
①論文集論文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録序》,《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9年,第266頁。
②期刊論文
a.張伯偉:《典範之形成:東亞文學中的杜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第173頁。
b.宫紀子:《對馬宗家舊藏の元刊本<事林廣記>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六十七卷第一號,2008年6月,第35頁。
③學位論文
周彦文:《千頃堂書目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吴大學中文研究所,1985年4月,第20頁。
④會議論文
裘錫圭:《涵義與“馬那”類似的“精”這個詞在殷墟卜辭和西周較早青銅器銘文中已經出現》,“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國際學術論壇論文,北京,2023年10月,第1頁。
(4)引用西文論著,請依西文慣例,標明作者、論著名、出版地及出版者、出版年代、頁碼,著作名請用斜體,論文名請加引號,如:
①論著
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11th-17th Centur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p.138-139.
②論文
Cherniack,Susan.“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 (April 1994):5-125.
(5)間接引文的標注通常以“參見”或“詳見”等引領詞引導,反映出與正文行文的呼應,標注時應注出具體參考引證的起止頁或章節。標注項目、順序與格式同直接引文。示例:
詳見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6章。
(6)同一文獻再次引證時只需標注責任者、題名、頁碼,出版信息可以省略。
6、文中若有插圖,請提供清晰照片或電腦文件,并在文中註明位置。
7、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内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學歷、工作單位、職稱、主要研究領域、聯繫方式(包括電話、通訊地址等)。
投稿信箱:gjs029@163.com
联系电话:029-8525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