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书刊网微信二维码

扫微信,关注编辑QQ!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期刊大全 >>停刊刊物>>文化教育

中华遗产(休刊) (停刊)

简介
《中华遗产》(月刊)杂志于2004年创刊,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主办的遗产行业类杂志。
本刊为:
征稿信息

万维提示:

1期刊状态:休刊

20241227日星期五

                                          

 

不说再见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原创 大遗产 大遗产20241204 19:11 北京

《中华遗产》的最后一期杂志《国宝陕西》(下)上市了。我们和这本杂志的17年缘分也结束了。

休刊通知发来那一天前,编辑部还在开2025年的选题会;20251期的专题策划已经完成;《国宝陕西》(下)的封面已选定——那是一个面若桃花、笑脸盈盈的唐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书柜里,摆放着排列整齐的全套《中华遗产》,还有11本精心制作的增刊:《中国美色》《中国图案》《中国衣冠》《汉字中国》《国宝山西》……这就是编辑团队经年累月耕作、收获的春花秋实了。

人世沉浮,似水流年。回望来时路,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华遗产》杂志创刊于2004年。不过,以黄色为框的封面,仅使用了4年。20081月,中华书局将《中华遗产》交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编辑、制作、发行,封面也由黄框改为绿框。由绿,其实暗含深意,希冀《中华遗产》新芽萌发,绿意盎然。

然而,遗产一词,当时颇不讨喜,甚而很是令一些人忌讳。在世人的眼里,遗产被冠以行将就木、亟待保护、抓紧抢救的帽子。

“行将死亡、消失的东西,不好看吧?”“文化遗产若需要保护才能活的话,说明它们已经没有生命力了。”——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声音。

明珠蒙尘。如何摘下世人的有色眼镜?首先是为遗产重新定义。中华遗产是数千年华夏文明长河里的一枚枚珍宝,每一枚都凝聚着中国前进的奥秘。它们不是行将就木,而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中华遗产》制定了新的宗旨: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路途漫漫何其修远。每一期杂志,都仿佛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些微的涟漪:颐和园的西堤何以桃柳间杂?天坛的圜丘源自何处?藻井为何是最美的天顶?天青色是怎样的一种审美?当明珠擦去尘埃,人们便为它的光芒聚拢而来。当《中华遗产》掀起的涟漪越来越大,国风潮也风生水起。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社会渐生的博物馆热、汉服热、石窟热、文创热……中华遗产成了名副其实的我的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世价值,媒体亦然。《中华遗产》追求的是,让读者因喜爱中华遗产而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为自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而倍感骄傲。于是,我们开创了最中国文化系列内容,在汉字、颜色、图案、衣冠、建筑、丝绸、二十四节气等领域,讲述何以是中国;我们梳理华夏文明,用良渚古国、陶寺遗址、殷墟博物馆、考古发现讲述何以是中国;我们盘点国家文保,以国宝四川、国宝山西、国宝河南、国宝陕西讲述何以是中国。珠玑琳琅,锦绣未央。

图片

一个曾经被人嫌弃的遗产,已然回归本位,成为中国文化的美学符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遗产》为塑造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贡献出了一份坚实的力量。我们用17年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宗旨。哪怕期间传统纸媒陷入艰难前行的局面,筚路蓝缕,我们都不曾想过要放弃。为此,也由衷地感谢中华书局和华夏遗产基金会的支持、信任与包容,更感谢读者们的厚爱。

有人说,《中华遗产》是我们亲手养大的孩子,确实如此,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中华遗产的反哺、滋养中成长?二者血肉相连,彼此成就。只是,如今,因内部调整,突然一切就都结束了,突然就不得不说再见了。高山流水,戛然崩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千余年前,南唐后主李煜月下徘徊,写下这千古一句。一片芳心,怎能没个安排处?《中华遗产》杂志虽然被迫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但承载文明长河的遗产瑰宝,万古不绝。

它们在,我们团队就还在,让中华文明与文化之光照耀、温暖人心的使命和信仰还在。我们会继续开辟阵地,以新的名称和更多样的形式与面貌,与大家见面。

来吧,告别的酒杯举起来,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未来。且看秋风吹落叶,静待来年春月花。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华遗产》编辑团队

202412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


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