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网址(202503期):
https://soochow.academic.szut.edu.cn
3、刊内邮箱:soochowxs@vip.sina.com
4、刊内电话:0512-52251870,52252005
5、刊内微信公众号:东吴学术
6、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东吴学术》2025年选题指南
【2025年02期信息】
《东吴学术》重点开设“东吴名家”“学术年谱”“当代散文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明清文化与文学研究”“江南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史料研究”“文学现场”“在场主义文学”等栏目,并根据当代中国文学、文化与社会发展热点,灵活设置“人工智能与人文专题”“青年人文论坛”“创意写作”等栏目。2025年各个栏目的重点选题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当代重要作家、评论家及学者研究;
2.当代作家、学者年谱;
3.当代文学期刊、学术机构年谱;
4.当代文学思潮年谱;
5.21世纪文学编年纪事;
6.中国当代散文理论体系建构;
7.文章学与当代散文;
8.叙事学与当代散文;
9.地方学与当代散文;
10.文体跨界与当代散文;
11.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观念、方法的反思,重要思潮、事件和作家的重新评价;
12.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新问题、新方法的提出;
13.现当代文学研究新现象、新思潮的梳理及评价;
14.明清各类文体的理论阐释;
15.明清各类文体的新见文献史料研究;
16.明清诗文、词曲与江南文脉;
17.明清地域、社会视野中的文人圈层与文化互动研究;
18.吴文化、江南文学研究;
19.江南名人研究;
20.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发掘与阐释;
21.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研究的方法与反思;
22.档案文献与文史互证;
23.AI时代的史料研究;
24.当代文学研究现场;
25.在场写作与文本实验、理论创新;
26.在场主义与文学思潮流变;
27.“文以载道”与“文以在场”;
28.文学性与在场精神、在场话语;
29.人工智能与科幻文学的交融与互鉴;
30.人工智能与后人类时代境况勘探;
31.人工智能写作实践的探索与展望;
32.中国科幻研究与世界科幻前沿;
33.青年写作与当代文学;
34.创意写作与当代文学。
《东吴学术》约稿
【2023年06期信息】
一、《东吴学术》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大型学术杂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学术立场,前瞻的学术姿态,阐释中国问题,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国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积极展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东吴学术》常设栏目有:东吴讲堂、哲学与文化、双语经典、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海外汉学、学术年谱、随笔与书评等。
三、研究论文需有200-300 字的提要和3-5 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提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四、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 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 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引用、注释务请核对无误,格式如下: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 卷,第325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荷兰]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第247-266 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刘再复:《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东吴学术》2010年创刊号。
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48.
五、惠稿电子稿以Word 格式发至:soochowxs@vip.sina.com。
六、三个月后未接采用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对采用稿件本刊有权删改,不同意者务请特别注明。切勿一稿多投。
七、惠稿请附作者简介、姓名、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一经刊用,即付稿酬。
八、本刊坚持文责自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的法律后果,由作者自行承担。
九、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东吴学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