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邮箱:gereview@fudan.edu.cn
4、承办单位微信公众号:复旦通识教育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通识教育评论》征稿启事
【2024年01期信息】
《通识教育评论》前身为《复旦通识教育》(内刊),2015年以正式出版物的方式正式创刊。这本全新的刊物为半年期学术期刊,致力于呈现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彰显学术特色,积极关怀实践,鼓励围绕通识教育开展争论和交锋,为高教领域的管理者、教研人员、一线师生以及有志于了解和改进通识教育者提供专门进行通识教育交流的平台,为国内通识教育发展和高教改屯贡献力量。
本刊主要栏目包括:专论、通识新视野、通识教与学、他山之石、书评、通识动态。内容包括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历史、课程设计、教学法改进、师资培训、组织变革、质量保障、学业评估、管理休制改革、书院制改英、院校实践、比较研究、通识感想和评论等多个主题。其他与通识教育机关的主题亦可来稿。欢迎国内外关注和研究通识教育的老师和同学踊跃来稿。
来稿以6000字以上为宜,并请遵守出版法律、法规,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
来稿请以word 文档格式发至:gereview@fudan.edu.cn,并请注明个人简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学历、职务、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研究兴趣以及专长,以便联络。
稿件录用与否,概不退还。凡经选用的稿件,编辑有一定的文字修改权,不同意的请事先说明。如为外文译稿,请附上外文原文,并注明该译文的原文作者、译者出处和刊载日期。
稿件一经采用,本刊编辑部将发送电子邮件或致电告之,并奉上薄酬以及两册赠刊。
《通识教育评论》投稿须知
【2024年01期信息】
为提高编辑效率,为作者提供便捷的投稿形式,并考虑实际状况,本刊实行电子邮件投稿制度。所有稿件请一律发送word文档至gereview@ fudan.cdu.cn,无须邮寄纸质稿件。
一、审稿制度
本刊实行三审制度。
二、审稿流程
1.作者发送稿件成功后,会收到本刊编辑部回复,确认投稿成功;
2.稿件经初审后,作者会收到初审编辑发的稿件续审或拒稿通知(格式不规范者,信息不全者,会被退回重修或补充信息。为节省作者时间,请作者投稿前确认格式规范和信息完整):
3.专家外审;
4.编辑部三审;
5.作者按编辑部要求进行修改并提交定稿。
三、稿件规则
1.稿件篇幅:全部版面字符(包括脚注、尾注和中外文字符)不少于6000字。
2.需提供中文摘要(不超过200字)、关键词(3-5个)。多个关键词请用分号隔开。
3.需提供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3-5个)。多个关键词请用分号隔开。
4.正文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层次建议不超过三级,层次序号采用
一、(一)、1、(1),不用[1]①,以与脚注或尾注号区别。
5.文中所引用的资料必须以中括号标注,如[1]、[2]等,并须和文后的“参考文献”“1、2……”等一一对应。所有图表必须注明资料来源。格式参照参考文献的格式。
6.文中如有未尽之意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请在文中用脚注标出。格式为圆括号①②③等。
7.参考文献格式,请严格遵循《注释与参考文献格式示例》(见附录)。
8.如作者所写为通识教育评论或感想类,可不受字数及格式要求。除此之外,所有学术类文章须严格按照规定字数和格式执行。
附录:注释与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中文类
1.中文女著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2.引用编著某一章节、会议论文集等
周远清:《努力提高两个自觉:大学文化自觉和素质教育自觉》,载郭大成主编:《素质教育与大学使命:2011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15页。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载姚中秋、闫恒编:《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1页。
3.引用期刊文章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第38-65页。
4.引用电子文献
北京大学(校发[2000]123号):《关于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http://dean.pku.edu.cn/txkzl/wj/1.doc, 2011年5月15日(获取日期)。
英文类
1.英文专著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acmillan( 1966paperback edition),1916,p.25.
Harvard Committee,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p.15.
2.编著中某一章节
James Ratclif, “Quality and Coher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Jerry GafT, & James Rateliff & Associate, Eds. Handbook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ne Guide to Purposes,Structures,Practices, und Change,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pp.141169.
3.期刊文章
S. Kanter, Z. Gamson & I1. Lond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Some Early Finding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91(40),pp.119-127.
4.会议论文
C. Bair. Meta-synthesis: A New Rescarch Method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c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1999,November 18 - 21,Santonio,Texas,26p ( ERIC document NO. ED473866).
5.电子文献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http://www.fas.harvard.Edu/ ~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 pdf, June 10th,2012( retri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