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8 17:28:57 阅读:140 发布者:
哲学
斐德若
(希汉对照柏拉图全集)
[古希腊] 柏拉图 著
溥林 译
ISBN:978-7-100-21186-4
内容简介:
这篇对话讲述了对修辞术狂热的美少年斐德若与苏格拉底相遇,并同他分享一篇新得到的文章,文章的作者修辞学家莱什阿斯主张:没有爱情的人比有爱情的人更值得被爱。听斐德若朗诵完这篇文章以后,苏格拉底在神的激励下,另作了两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一篇与莱什阿斯的观点类似,一篇则与之完全相反。接着,他们以这三篇文章为例,讨论了修辞术的正确使用、书写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关系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文章应当阐明真理,最好的言辞既不是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是私底下的对话,而是写在受教者灵魂中活生生的言辞,这样的言辞不仅可以滋养他的灵魂,而且会使他有能力择取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将灵魂中的真理诉诸口头表达或者书面写作。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出身贵族,青年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去世后,他四处游历并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加德米学园并在此执教四十年直至逝世。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对话体著作文笔生动、富有戏剧性,不仅是优秀的哲学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译者简介:
溥林,原名熊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与现代德国哲学。兼通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翻译有: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与徐开来合译);布伦塔诺《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保罗·纳托尔普《柏拉图的理念学说:理念论导论》;海德格尔《柏拉图的<智者>》、《是与时》等。
我的世界观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 爱因斯坦 著
张卜天 译
ISBN:978-7-100-21889-4
内容简介:
这本获爱因斯坦本人首肯的小书收录了他关于人生、科学、政治、宗教、教育、犹太人、经济、和平等问题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裔美籍著名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公认为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译者简介:
张卜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科学思想史。精通科学史与哲学史翻译,译有六十余部著作。其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常识中的理性
[美] 乔治·桑塔亚那 著
徐奕春 胡溪 钟㼆珦 译
ISBN:978-7-100-2120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桑塔亚那的五卷本作品《理性的生活》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桑塔亚那首先提出了《理性的生活》的核心主题:理性不是人的纯粹智力活动,相反,它是冲动和反思、本能和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然后,作者从常识的角度展开了这个主题,从理性的发源地“即刻物”讲起,考察了心灵的发展史。接着,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经验”“自然”“智力”“语言”“人性”等概念,并巧妙地将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不同的哲学流派编织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理性的生活的基本轮廓,并展示了人是如何借助于理性对经验的逐渐把握,不断接近于生活的理想。
作者简介:
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美国批判实在论的倡导者。代表作有《美感》、《理性的生活》(五卷)、《存在诸领域》(五卷)、《最后的清教徒》、《人物与地点》等。
译者简介:
徐奕春(1950—2021),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资深编审,翻译多部经典作品。除本书外,还翻译出版《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罗素自传》(第三卷)、《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宗教与科学》(与林国夫合译)等著作。
超越艺术
(新世纪美学译丛)
[加拿大] 多米尼克·M.洛佩斯 著
李鲁宁 译
ISBN:978-7-100-21924-2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令人难解的艺术品,如杜尚的《泉》(1917)、约翰·凯奇的《4分33秒》(1952)、罗伯特·劳申伯格的《抹掉的德库宁素描》(1953)、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1964),这刺激了哲学家、美学家纷纷进入艺术理论领域,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定义的理论。这种关于艺术的定义理论完成了这样一种模型:“当且仅当……,事物X是一件艺术品。”但这些理论仍然使我们在面对难解的艺术品时处于困惑之中,无法欣赏它们。
本书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挑战性的艺术定义理论——“推卸责任的艺术理论”,该理论将思考的重心转向了艺术门类,其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当且仅当事物X是活动P的一件作品,并且P是艺术门类之一,那么,X是一件艺术品。”提出这一理论旨在使我们的注意力从关于艺术的各种理论转向关于诸艺术形式的各种理论(以及一种艺术门类理论),避免在艺术品判断中陷入僵局,同时还可以重新审视审美价值理论、鉴赏种类理论等美学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M.洛佩斯(Dominic McIver Lopes),现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学会理事会主席,曾任加拿大哲学学会会长、美国美学学会会长。主要著作包括:《理解图像》(1996)、《视觉与感性:评价图像》(2005)、《计算机艺术哲学》(2009)、《超越艺术》(2014)、《四种摄影艺术》(2016)、《边缘处的美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在此相遇》(2018)、《为美而在:审美动力与价值》(2018)。
译者简介:
李鲁宁,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西方哲学美学。
人类学
男子汉的诗学
一个克里特岛小山村中的竞争和身份认同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美]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著
赵德义 徐鲁亚 译
ISBN:978-7-100-21542-8
内容简介:
本书出版于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赫兹菲尔德最重要的民族志作品,也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项经典研究,对于边缘社会的裂分主义倾向、男性社会话语和行为的竞演性做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指出: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是克里特岛社会裂分性的根源。在本书中,作者描述并分析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是如何在待客、选举、偷盗羊只(及其叙述)、复仇、话语上的刻薄相向,以及命名等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男性之间的社交活动都是相互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有时表现为合作,有时则体现为敌对。赫兹菲尔德的研究指出,克里特岛格伦迪村村民的男子气概是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进行的一种表演,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家族和血缘关系上的团结和互惠的表现,而不是粗暴的个人主义。从这种男子气概的角度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克里特岛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倾向,解读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对于边缘化的传统社会的影响。
作者简介: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曾担任American Ethnologist的主编,也是数十种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其中包括American Anthropologist 和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赫兹菲尔德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都市人类学、批判性遗产保护、视觉人类学等,他以意大利、希腊、泰国等地的田野研为基础,共出版过11部人类学专著,他所构建的“文化亲昵性”(cultural intimacy),“全球价值级差”(global hierarchy of values)等概念,在人类学的诸多研究中被反复引用和讨论。近年来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历史遗产保护的政治与社会维度,并延伸到对于士绅化、科层制以及手工艺人与知识分子的知识民族志研究。
译者简介:
赵德义,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研究》的英文版翻译工作,该著作已于2018年在美国出版。
徐鲁亚,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修辞学研究及学术著作翻译,翻译并出版过《影视人类学的未来》等作品。
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
[澳] 迈克尔·陶西格 著
马晨 译
ISBN:978-7-100-21087-4
内容简介:
本书是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书中,他主要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作者简介:
迈克尔·陶西格,194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人类学教授,以其富有挑战性的民族志研究和非传统的学术风格而闻名。他对马克思和瓦尔特·本雅明的评论,尤其是关于商品拜物教思想的评论最为人称道,此外他在医学人类学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萨满教、殖民主义与野人》等。
译者简介:
马晨,山东曹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政治学
中国政治史讲话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钱亦石 著
ISBN:978-7-100-21891-7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先生的遗著。全书共六章,讲述了中国政治史的分期和研究方法,分述中国自原始社会至唐朝的政治发展史。除绪论外,其余五章按政治制度划分,即无政治制度时期、氏族政治制度时期、封建政治制度时期。全书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无政治制度的原始社会、产生政治制度的氏族社会、封建社会(涉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高屋建瓴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史。文笔流利,生动有趣,分析丝丝入扣,填补了中国政治史理论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钱亦石(1889—1938),湖北成宁人,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也被董必武称为“红色教育家”。曾先后参与编辑或主编《新中华》《世界知识》《中华公论》《辞海》等杂志和书籍,著有《中国政治史讲话》《中国外交史》等。
经济学
当代经济思想
变革中的政府职能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 维托·坦茨 著
王宇 等译
ISBN:978-7-100-21583-1
内容简介:
本书回答了政府应当做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说明了政府在过去和近期的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本书还对政府未来的经济职能进行了构想。虽然市场上也有其他经济学著作考察了规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福利国家理论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著作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本书作者通晓几国语言,这使他可以综合借鉴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本书包含了大量统计信息,可以对那些致力于探讨政府最优经济职能的学者提供帮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如何操作,本书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维托·坦茨,1967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国际公共财政学会荣誉会长和前会长。曾任意大利经济财政部副部长,并以财政事务部主任的身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20年。他以“坦茨效应”闻名于世。“坦茨效应”是指,在高通胀时期,由于征税具有滞后性,会造成税收收入实际价值的下降。维托·坦茨博士的著作还有《20世纪的公共支出:全球视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和《通货膨胀与个人所得税》等。
译者简介:
王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清华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经济学会理事。曾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王宇博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译了一系列经济学名著,包括《家庭论》《伦理学与经济学》和《贫困与饥荒》等。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