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时代的沙粒,历史的莽原——历史学者马勇再次还原历史,回到现场

2023/3/7 9:41:46  阅读:234 发布者:

作为一个一直潜心近代史研究的学者,马勇先生的著述每每出版,总会获得历史学界以及一批忠实读者的关注。而此次海南出版社接续《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之影响力,再度出版马勇先生关于近代史研究文脉的佳作《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可谓正当其时。

《明夷》为马勇先生梳理史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文章的集合,分为“老辈史家的经验”和“我的史学研究”两大部分。“老辈史家的经验”,介绍章太炎、蒋廷黻、张荫麟、范文澜、胡绳等前辈从事史学研究的经历,他们进行史学研究时受到的一般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秉持的史学观念和方法等,分析《訄书》《清代学术概论》等史学名著的价值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我的史学研究”则介绍了马勇老师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可供相关专业的读者学习和借鉴。

明夷,细究其意,意为不论情况多么艰难,我们还是应当坚持下去,才能走向光明的前途。马勇老师曾说:“近代中国是在悬崖上行走,命悬一线。”这一蕴含深意的书名,可能正好切合了马勇先生的希冀与对那段兼具光明与黑暗的历史的复杂情感。

知名历史学者马勇再次还原历史,回到现场

诉说近代史学历次转型的来龙去脉

如果说《晚清四书》是对晚清历史与人物的重新解读;《激荡》是在用批判的眼光解读一个被误读的时代;《叠变》是从文明史的视角揭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挑战与应战之道;那《明夷》一书无疑拥有它的特殊性,在字字句句中,我们都发现马勇先生旨在从这本书中跳脱出自我的眼光,以谦卑之心致敬前辈,以局外人的角度梳理近代史学历次转型的来龙去脉。

《明夷》书影

本书的开篇,便提到了新史学的范式转移,而作者没有立即进入这个部分,而是循循善诱,带读者慢慢追溯中国的史学传统:

“自孔子以迄晚清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学不仅留下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历史著作,而且在史学表达方式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著述体例,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历史学家想再发明一个什么新的方式,在20世纪开始那些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断代体、大事记、通志、图表、点评、史论……但凡能想到的体例无一不被发明。历史学家除了在旧的框架下博览群书,排比史料,探幽发微,似乎很难找到新的方式去改造旧史,编订新史。”

李鸿章与俾斯麦

正如马勇先生所述,旧史的研究,在体例方面的发展似乎已进入了一个黑箱子,但这并不代表在内容上并无范式转换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旧史研究虽不能说不细致,但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特质,那就是“千篇一律皆为一家一姓之族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尽管也有食货志、天文志、律历志,乃至释老志、经籍志等,极大包容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正如后来许多新史学传承者所批评的那样,旧史学的最大问题是看不到民众,或者说人民的影子,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从来就是大而化之,既没有极为细致的数量分析,也没有底层民众的生活”。

《五四运动》,周令钊绘

所以,在西方因素进入中国之后,我们的史学传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等,都明白地提示了外部史学开始影响中国,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

马勇先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了章太炎、梁启超、陈黻宸、邓实、王国维等人在历史学范式转换上的贡献,以大开大合的学术姿态,祛魅、存真,重新构建了近代历史历次转型的整体脉络。

从史学之改革,趣味漫谈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历史与文化、文学不能分开,也不可分开,如果说本书前半部分锋利、严密,一针见血,后半部分对文学的漫谈便使本书的意趣得到了新的提升。

“马勇一直以晚清研究为人称道,事实上他有扎实的通史功夫,有良史之才。”余世存先生曾这样评价马勇先生,可能正是因为有扎实的通史功夫,他才能把对文化方面的故事也讲得如此生动有趣。

读史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对新文化运动有所了解,但似乎大多数都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当然,这里提到的里,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背后那些“风风火火”的往事,马勇先生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五四时期文学改良的一种新气氛,读来让人时不时让人莞尔,例如:

胡适1917 年年初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确实抓住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关键,回答了陈独秀在《甲寅》时代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即为中国寻找出路怎样在文化层面真正落实,因而陈独秀有正中下怀的感觉。只是他的老革命党人的脾气,使他觉得胡适的什么“改良”,什么“刍议”等,实在是过于不温不火,过于与旧势力周旋,过于担心旧势力的攻击,所以陈独秀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的大旗,去声援胡适,推动文学革命的进展。这样,胡适不温不火的“文学改良”就变成了陈独秀风风火火的“文学革命”。

胡适

这样鲜活的文字一出现,那些熟悉的名字似乎就突然与我们对起话来。我们会立即发现,那些干涩的条文般的史变成了鲜活的史,史的背后是人,更是人情,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躯体。纵使是学者,也有过小孩子气的情绪表达,有短暂的“不明事理”,但这都不妨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将历史的写作丰富化、丰盛化、人文化,是许多历史学者一直在做的,更是马勇先生希求的。

“明夷出卦,上下其光。细读是书,冷渠可热。”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历史学家的头上,便是一片莽原,这对近代史研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历史越近,就越需要在重重的资料中发现那些真正重要的、带有最少的时代局限性的文字,而这最考验历史学家对立场的坚定。

马勇先生曾这样说:“历史机遇让我来到了近代史所,我不应该辜负这个机遇,不能对研究所主流学术一问三不知。”于是从进所开始,马勇先生便拿出了全部精力恶补近代史课,系统阅读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巨著,又按图索骥,在所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漫无边际地阅读。可能正是因为在这样浩如烟海的书目中尽情埋头苦读,才造就了马勇先生独特的历史眼光:无论何人何事,他总带着一丝温情的眼光。

在本书中,作者致敬前辈、辨章学术、反本开新,以不卑不亢、不偏不倚的历史态度书写着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章太炎、梁启超、陈黻宸、邓实、王国维……沿着他们的历史书写脚步,诚恳而又全面地分析了新旧时代转换之际学术进步的可能、力度与局限。除此之外,本书还求真求变,揭示了甲午战后中国学术的整体性变动;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的历史研究与书写,开始探讨大众历史写作的意义与方法;以独到的方式阐明了史学本质和史家责任。

《明夷》书影

“在相当程度上说,历史学是主观性最强的学问,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考验。历史学也没有办法真正复原过去,更没有办法像实验科学那样重新实验。读者、听者是否认同历史学家的分析、判断,主要的就看研究者的结论、记录能否做到历史与逻辑一致。历史学无法重建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场景,但历史学永远都以还原历史、回到现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为基本学术诉求。”马勇老师的这一段叙述,正是对《明夷》这本书的希求。

“明夷出卦,上下其光。细读是书,冷渠可热。”这是郭世佑先生看完《明夷》后的评价,或许也正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明夷

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

马勇

海南出版社

202211

978-7-5730-0470-3

78.00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晚清四书”系列(《觉醒》《维新》《国变》《革命》),以及《激荡:晚清二十年》《回望:近代一百年》《中国儒学三千年》《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等,录有音频节目《中华文明通史》等。

目录

老辈史家的经验

老辈史家对近代中国历史叙事的调整  / 3

《訄书》与中国史学转型  / 45

《清代学术概论》说了什么?  / 53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叙事  / 62

张荫麟与中国历史重建  / 71

吕思勉与中国通史研究与写作  / 80

范文澜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构建  / 93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 102

费正清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 110

唐德刚先生逝世十年祭  / 118

我的史学研究

六十年近现代中国人物研究  / 131

“历史三调”——甲午战争百年研究史的简述与思考  / 166

所谓新旧——重建“五四”历史叙事  / 178

新文化史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  / 217

史学本质与史家责任  / 229

学科渗透与历史学本质  / 234

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 244

大众历史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 249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研究与书写  / 260

马勇书房,保持精神与文化的流动  / 269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