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两块钱就能买到的“盐”,作者为何将其作为学术研究重要旨趣,持续十年之久?

2023/5/19 17:40:09  阅读:164 发布者:

盐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调味品,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身边常常有朋友问笔者“为什么要研究盐”“盐有什么好研究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认为盐很普遍,并不需要考虑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功能,从而忽视了它在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的人们只要花上一两块钱,就能买到一包加碘食盐,获得食盐是多么地容易。于是,人们并不知晓盐在人类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稀缺资源,甚至一度成为国家严格管控的对象。——李何春

技艺传承

书名:技艺传承:澜沧江的盐业与地方社会研究

作者:李何春

ISBN978-7-5668-3448-5

出版时间:20227

定价:86.00

装帧:精装

字数:307千字

丛书: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民族多样性研究

丛书主编:何国强

本书以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盐为主线,对澜沧江流域的盐业生产状况以及盐业兴衰导致的社会变迁等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选取该流域上分布着的几个盐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青海省囊谦县、云南省兰坪县和云龙县等。全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盐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流程所包含的各个元素,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盐如何推进区域族群互动等,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全书除了研究相关领域研究文献外,还结合作者田野调查所得资料与当地档案馆收藏文献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填补了澜沧江流域盐业史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部分空白。

前言

本书关注的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微小物质——盐;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它始终被冠以“百味之首”和“调味之王”的美誉。中国地大物博,盐业资源也极其丰富;按照盐的来源不同,可将其分为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和岩盐,上述五类食盐,地理分布的特征较为明显;海盐,分布在福建、广东、山东、天津、浙江等沿海地区;池盐,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等北部地区;湖盐,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等西北部地区;井盐,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岩盐,则分布不集中。从生产技术来看,主要分为煎煮法和晒盐法。在中国较长的盐业生产史上,煎煮法始终是最为常见的生产工艺。晒盐法,则起于元代,兴于明清,且普遍运用在海盐的生产上。近十年来,学界关注到青藏高原东部的澜沧江流域有多个盐场采用传统的晒盐工艺生产盐巴,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

澜沧江流域生活着27个少数民族,多民族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现象在整个流域十分明显。整个澜沧江流域盐业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围绕盐的生产和交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盐文化。其中,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囊谦县境内的8个盐场和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甲桑卡乡的吉亚盐田保留着传统的“垒石为‘畦’”的晒盐方式。澜沧江上游的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的盐井盐田,至今仍以“架木为田”的晒盐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晒盐工艺。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则多采用煎煮法制盐,例如,历史上兰坪县、云龙县、剑川县、洱源县、景东县、景谷县、宁洱县等境内的盐井,多用此法。

笔者从小生活在澜沧江峡谷深处,虽对家乡产盐早有耳闻,但是真正对盐产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始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并从那一刻开始,不断将其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重要旨趣,至今已持续了十年之久。学术研究是循序渐进的,有时候还需要“顺藤摸瓜”。这十年间,笔者就是以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盐井的调查为起点,不断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青海省囊谦县、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云南省云龙县和兰坪县等重要的盐区。

20127月,笔者到西藏东部的澜沧江峡谷调查当地的生计状况,第一次见到芒康县境内的盐井保留着传统的晒盐工艺,当时整个盐场的景象着实让人惊叹:在澜沧江谷底的两侧台地和悬崖上,居然分布着大大小小3 000多块盐田,景色十分壮观。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和纳西族,祖祖辈辈以晒盐谋生。据说,这项传统的晒盐工艺在当地已经延续了五百多年。目前,在中国境内仍采用传统晒盐工艺的盐场并不多见,仅限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沿海的部分盐田,前者生产井盐,后者生产海盐,二者同为晒盐法,但在生产工艺上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传统晒盐工艺的调查,笔者产生过许多疑问,比如当地传统的晒盐技术是通过传播而来的,还是由古老民族发明或创造的?当地为何长期采用晒盐法?为什么这项古老的传统技术能够延续至今?盐业生产究竟对地方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疑问不断促使笔者对传统制盐技术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20127月至20146月,笔者曾4次赴青藏高原东部的芒康县做调查。20146月,笔者顺利完成学业之后,在兼顾教学任务的同时,仍然坚持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川滇藏结合部的各大盐井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始终未涉及青海的调查。

20177月下旬,笔者在云龙和兰坪两个盐区调查。8月的一天,接到何国强教授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带着4名本科生、1名博士生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做暑期实习,学生认为当地条件艰苦,于是轮番与其周旋,要求撤离调查点,何教授为了顾全大局,无奈地同意了。原本设计好的计划,因此而搁浅。囊谦县境内分布有8个手工盐场,用他的话说:“很有搞头!”此前他招到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在选题时颇为费神,好多次,约她一起查看地图,比较调查点和学术意义,原打算让她在囊谦县多伦多盐场或白扎盐场任选一个点调查,并且趁其硕士生导师吴秋林教授进藏的机会,委托吴老师带她顺路到囊谦县实地看一看。经过考察,她表示不愿意在当地选点,遂改在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茶场。

何教授问我是否愿意去囊谦调查。当时我正在滇西二县调查,便婉拒了。谁知何教授第三次打来电话,提到当年他指导我在芒康盐井做博士论文研究时曾希望我对比囊谦的泉盐进行研究,由于我的答辩时间紧迫、青海路途遥远,此事就搁置下来,成为一块心病。笔者意识到他的决心,经过思考,觉得这对自己何尝不是一次绝佳机会。虽然滇西的调查也很重要,但是相对而言,那里的调查环境稍好,交通便利,调查的时间并未受到限制。但是,囊谦的调查环境则不同。每年进入囊谦调查的时间受到季节限制,加上海拔较高,人地不熟,困难可想而知,这也是该区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于是,笔者立即动身,先从昆明乘机到西宁同何教授会合,然后,一起乘坐卧铺车去囊谦。汽车从下午四点半出发,一路颠簸,第二天早上十点左右才抵达囊谦县城。此次调查,为期15天。这比起其他地区的调查,时间稍显过短。但是,经过我们精心的安排,每天都深入调查,去了达改、日阿忠(拉藏)、娘(牛)日洼、白扎等盐场,收获颇丰。

20184月下旬,笔者一行再次利用“五一”假期的时间,赴囊谦县调研。此行,除了我和何教授之外,还有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三人行遍了囊谦的8个盐场,对每个盐场都进行了测量和拍摄。在此期间,我们还调查了紧邻囊谦县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甲桑卡乡的吉亚盐田。经过这两次调查之后,我遵照何教授之前的点拨,先后发表了3篇比较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心中的缺憾。2019年之后,笔者又5次带着研究生赴滇西北的盐区进行调查,跑遍了当地的各个盐井,翻阅了云南省及云龙县、兰坪县等处的档案资料,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调查资料。

历经这些年的调查,笔者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起盐工忙于晒盐的画面,这让自己不断思考有关盐的一些主题。其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盐场生产上的变化,如何引发当地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下,采用传统晒盐工艺的盐场面临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有很强的动力系统隐藏在整个盐业生产体系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要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研究变得较为复杂。此时,有必要将盐业生产置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盐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对地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地方和国家是如何通过盐税这一重要的赋税实现双向互动的,等等。

鉴于此,本书依然采用以往的研究范式,紧紧抓住盐这一主线,以囊谦县、类乌齐县、芒康县、兰坪县和云龙县的各大盐场为调查对象,历时性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上述几大盐场在生产上的变化究竟对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尽管笔者以及研究团队在澜沧江流域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考虑到此流域地域广阔,不仅分布着丰富的盐业资源,历史上还是多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舞台;因此,整个研究团队目前已和地方政府以及所在院校共同商讨成立澜沧江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可能性,以此进一步整合学界和社会力量,推动中国盐文化研究的事业。

李何春

20222月于云南昆明

作者简介

李何春,白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盐业史和西南民族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论著4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四届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先后11次深入川青滇藏交界区从事田野调查。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盐业生产的历史

第一节 澜沧江流域的区域特点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盐业资源的分布

第二章 垒石为“畦”:澜沧江源头囊谦盐区的生产工艺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囊谦的生态及其民族源流

第二节 从部落制到国家政体:囊谦盐业生产的变化

第三节 囊谦盐业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第四节 物物交换与民族互动

第五节 青藏高原东部盐场传统晒盐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第三章 传统到现代:滇西北兰坪盐业生产及其社会变迁

第一节 兰坪县盐区概述

第二节 历代王朝对兰坪盐业的管控

第三节 新中国的成立与兰坪盐业的发展

第四章 因盐而兴:滇西云龙地区的社会变迁

第一节 生态环境、民族与盐业生产环境

第二节 历代王朝对云龙盐业的经营与管控

第三节 奔走云龙:豪门望族与盐井的开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盐业兴衰与村落变迁

第五节 诺邓传统制盐村落生存策略的变迁

第五章 藏盐入滇:滇藏交界区的权力博弈与民族互动

第一节 清末盐井改土归流与川滇藏边的社会治理

第二节 土酋、军队与国家:清末至民国地方权力的博弈

第三节 民国时期藏盐入滇与地方盐税纷争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