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郭静云《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
2023/4/11 15:44:12 阅读:222 发布者:
《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
郭静云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平装(一套三册)16开
2023年1月出版
298.00元
978-7-5732-0482-0
编辑推荐
从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野,剖析中国青铜时代精神文化的源与流。迥异于考古学界主流的“郑洛中心观”,作者提出中国的青铜文明独立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商文明亦诞生于此。北方的殷人南下吞并兼容了早商的国家与文化,亦自称为“商”,是为“殷商”。因此作者认为,商文明既是早期中国多元的上古信仰互相融合的“终点”,又是后世各种思想传统的“出发点”,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至巨。
不只有血腥和暴力!“拯救”刻板印象中的商文明。商王朝只是一个阴森而残忍的野蛮王朝吗?商代只有人祭、人殉、酒池、肉林吗?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世界,商代人如何创造出空前绝后的青铜文明?商王朝又如何超越地域性的夏王朝,融合其他族群,成为中国第一个地域广大的混合种族王朝呢?本书回答了这些问题,描绘了商代精神文化的多元、丰富、开放,展现出商文明被湮没已久的另一种面貌。
做“白纸”上的侦探,重建上古史框架。作者最大限度地穷尽考古与文献材料,遵循“白纸原则”——不预设任何理论,直接与材料对话。在此基础上,超越碎片化考据,如侦探梳理线索一样,以逻辑拼合证据,重建上古史框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索了上古至商代的“神兽”形象, 如龙、虎、凤等的造型、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中编则关注商代各种非兽形的崇拜对象,如天、帝、祖等。下编探讨了商代人心目中抽象的信仰对象:天地、四方、五色、神明,并梳理了它们在后世所经历的哲理化过程,揭示了后世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 “易”“道”等概念如何衍生出来。如是,本书完整地重构了商文明的信仰世界,证明了其在华夏精神文化史中实占据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
作者简介
郭静云(Olga Gorodetskaya),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博士,曾任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长于艺术史、 思想史及世界上古文明互鉴研究。作为一位在莫斯科出生却倾心于中国上古文明的犹太裔学者,郭静云不仅对中国先秦的考古材料、传世文献极为熟谂,且极具想象力和思考力,尤为可贵的是,拥有一种世界文明史的宏大视角,并以此审视中国上古文明的形成历程,提出了颇多颠覆性见解。其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获“2013 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提名奖。
目录
绪论:厘清时空范围以及认识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要点
上编 昊天充满神兽:商文明祈天的信仰结构
导论:神兽崇拜及古代文明的精神
第一章 中国上古文明神龙形象之来源
第二章 商文明双嘴龙“天神”信仰索隐
第三章 天上龙神的神能:甲骨卜辞考释
第四章 先秦从“申”诸字:“神”义扩展的脉络
第五章 商文明神纹来源之迷
第六章 殷商帝国多元的宗教:非龙形的通天兽
第七章 老虎帝国
第八章 商文明信仰中天凤的神能
中编 非兽形的崇高对象和人形的天人媒介
导论:从神兽到天体和人
第一章 商文明崇拜昊天的内涵
第二章 非兽形的“天帝”
第三章 先王的形象
第四章 商代礼器人面寻钥
总论:商文明的信仰结构
下编 从天神到天地之道:易与道观念的先迹
导论:从形象到概念
第一章 甲骨文祈卜“下上若”的隐义与天地之交概念
第二章 从商周古文字思考“乾”“坤”卦名索隐
第三章 天地之交与先秦“神明”之生机概念
第四章 从上下到五方:礼仪的色谱与“五色”概念之形成
第五章 “未知其名”:商周“道”观念本义与演化
总论:从信仰到哲学、从哲学到新的信仰
余言:多层面的信仰与思想
精彩试读
时空范围:重新确定“中原”地理概念的本义
中国疆域辽阔,有多样的环境地貌。水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之道,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类文化。虽然随着时代推演,这些文化融合成多元的中华文明,但在探讨上古社会信仰时,仍应分别追溯不同的文化。因为,同时期的文化虽有深浅不同的互动,彼此亦有若干相似之处,但若未考虑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移动路线等造成文化分隔的基本原则,或未经过严谨的考古分析之前,不同文化实不宜混为一谈。至于时代与形态互异的石器与金属器文化,若无充分证据,不能随意推论其间的继承关系(图I)。
图Ⅰ 不同历史时代的核心地区
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以重新厘清的青铜时代“中原地区” 为主,但也包含与中原关系密切的周围地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上及该文化先商时代甚至新石器时代的源流,也下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以观察其流变和去向。
前面所说的中原空间范畴,有别于一般研究中所用之“中原”概念。《诗·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曰:“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可见早期文献中“中原”的意思是宽广空旷而宜于农耕的肥沃大坪。但若仔细探究今日常用的“中原”概念,即会发现其意思不符合最基本的地理事实。现在的“中原”概念,经常涵盖河南、陕西和山西之南部——即周文明之核心地区,这明显是违背自然地貌的一种政治性地理概念,因为此区域代表从东汉到北宋这些统一大国的中心区而已。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一“中原” 命名似有不妥。因为该地区包含了平原、山脉与峡谷,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地貌。
对殷周以来的混合文明来说,自然地理的边界并不那么重要,但对早期文明来说,这个边界却是很重要的。透过研究这些地理条件的异同,便可藉以表达采取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的活动范围:如住在肥沃平地的农耕文化之发展区,山林游猎族群的活动区,以及几种虽然选择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但却将农耕视为次要的中间地区,其生活可能是以驯养、渔猎或石器制造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此外,华北还有宽大的草原:草原此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了多族群的互相融合,且多次威胁到农耕文明国家。而且,亚洲草原恰恰是古代很多军用技术的发明区,同时是游牧和游战生活方式的发祥地。
若从自然地理的边界来探讨,则“中原”这个概念应有另一种属于自然地理条件的理解:即“中心的平原地带”。在中国地图上,这个地区应该是以大巴山和幕阜山及大别山为东、西界的宽阔平原地,北缘到黄河南岸,而南边则经汉江下游涵盖鄂豫平原,又过汉江延伸到鄂湘江汉、澧阳和洞庭平原,在这广大地域内形成一个宽阔平坦的农耕地区。并且,因豫南地区及大别山间有许多谷地,其范围从南阳盆地和鄂东北平原很容易跨越大别山,到达淮颍平原、信阳、驻马店、许昌,到达黄河南岸的郑州。若由自然地理的观察角度来看,只有这个位处其间的宽阔平原,才能被称为“中原”(见图Ⅱ,本书所称之“中原”或“江河中原”,除非另加说明,皆指上述区域)。
图Ⅱ 江河中原
而且我们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汉江下游是此一宽广农耕区域的中心,其中大的连续性的平原只有长江中游平原;该地从早期文化一脉相承地发展至商文明。因此,循着地理和文化面貌确定研究范围,应该重新确定文化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转自:“初见好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