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位论文的“框架感”,那又要如何设计学位论文的框架呢?
2025/8/22 8:44:52 阅读:11 发布者:
今天聊聊硕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写作。
一、学位论文的写作模式
学位论文写作一般都两种模式:(1)从前往后;(2)从后往前,看似是废话,实则不然,这是一句有用的废话。我们以人文社科中的实证研究为例,给宝子们展开说说这句有用的废话。
学位论文写作的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策略:从前往后的写作模式意味着先构建研究框架,根据框架的研究顺序依次呈现研究内容,一般是研究背景、文献和理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数据、变量、方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展望)等,这要求硕博士生有着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执行能力,能够在学位论文写作前,就将人文社科20万字左右的学位论文的逻辑主线给顺出来,对仍在学术训练的硕博士研究生来说是不小的难度。但优点是,一旦提前确定研究框架,后续的内容安排就相对简单,把合适的内容放置到合适的结构中去,按部就班的完整论文写作就好,也就是写作的执行力。
对于第二种方式,从后往前写来说,其潜在的逻辑是,学位论文写作先不搞研究框架,适用于逻辑思维能力没那么强的宝子们,但论文得先写起来。从后往前写
也并非是先写结论,而是先写你擅长的部分。人文社科的实证研究肯定是从研究设计写起,把实证部分写完了,再回过头来补研究背景、文献与理论等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必纠结令人“蛋疼”的研究框架,无需顶层设计就能把论文写起来,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前后逻辑可能不一致,缺乏框架统领,可能随时需要调整框架的方向。
二、研究框架的重要性
对于方式(2)来说,虽然写作的进度会比较快,但是各章节内容是“散”的,容易造成章与章之间的“割裂感”,而这种“割裂感”正是由于没有框架的整体性所带来的弊端,这也是为啥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评审中,经常会出现逻辑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的评语,一旦出现就会造成论文在送审或抽查环节中的致命伤。所以啊宝子们,即使现在逻辑思维能力没那么强,即使采用方式(2)撰写学位论文,在完成后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需要从前到后调整框架,保证研究框架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在全文中是统一的、一致的,尽可能的规避各章节内容的“割裂”呈现。
三、什么是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
学位论文的研究框架就是学位论文的逻辑主线,逻辑主线又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逻辑主线要求丰富化,纵向逻辑主线要求清晰化,这也是我们在启航班训练营中反复提及的要点。
(1)横向逻辑主线。涉及研究内容,丰富化是指研究内容、研究问题的丰富多余昂星,决定了学位论文的工作量。人文社科即使是实证研究的学位论文写作,20万字也只是个打底,没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做支撑,宝子们又怎么能凑出20万字的工作量呢?
(2)纵向逻辑主线。主要是指研究思路,研究思路越清晰越好,思路不清就如同“钝刀杀人”。安排纵向逻辑主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切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驾驭更为复杂的纵向逻辑主线时,首先保证逻辑主线的清晰,前后文逻辑的一致性,花里胡哨的反而得不偿失。
四、学位论文研究框架的要素
学位论文研究框架的要素实际上就是怎么写的问题。
研究框架可以是文字、技术路线图的形式出现在学位论文中,也可以不写,呈现形式以及是否呈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心中有数。从要素构成上看,人文社科领域实证类的学位论文,对于研究框架而言需要包含以下要素:
(1)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清晰化,全文围绕的总体研究问题是什么,总体研究问题是否可以拆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机制等等,对总体问题的把握与拆分直接决定了横向逻辑主线的丰富与否。当然,对于研究问题的拆分后,由于是学位论文,还需要在文中讲清楚拆分的理由、依据,以及拆分后问题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实证研究来说,研究方法可谓是重中之重了。但很多宝子们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即方法必须越先进越好。其实不然,研究框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因而针对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在学位论文中审慎的阐述出研究方法的适切性就足以。当然,在满足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有可能选择高级、前沿亦或是有趣的研究方法,那就是学位论文的加分项。
写在最后的话:框架实则就是逻辑,逻辑也是文科博士最重要的学术训练之一,即使是实证研究,也是需要强调强逻辑性的,而横向和纵向两种类型的逻辑主线则是驾驭学位论文框架感的一把钥匙,宝子们对练练,会有点收获的。
转自方超盘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上一篇:
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
论文的研究不足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