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龙、胡新艳、罗必良、张俪娜|制度遗产、产权塑造与市场发育 ——来自对雷州“祖宗地”现象的经验观察
2023/2/20 13:56:35 阅读:166 发布者:
制度遗产、产权塑造与市场发育
——来自对雷州“祖宗地”现象的经验观察
张同龙 胡新艳 罗必良 张俪娜
作者简介
张同龙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研究领域涉及发展经济学众多话题,在中国农村设计和实施了多个大样本调查,收集和整理若干一手微观数据集,并基于此开展了一系列微观实证研究。近期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劳动力转移和基层治理问题;相继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包括The China Quarterly/《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
以制度来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线索是“历史禀赋——制度演化——产权塑造——市场发育——经济绩效”。产权处于核心地位,关于产权的塑造及其影响自然亦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本文亦力图对此作出贡献。由于话题宏大,相关的经验研究困难重重且歧路众多。使用跨国数据很难处理内生性及异质性问题,而一国内的微观数据又使得制度变量缺乏变异。我们对雷州半岛独特“祖宗地”现象调查得到的一套微观数据几乎完美契合这一主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引入新比较经济学(Djankov et al.,2003)的经典模型,理清产权的垂直与水平界定关系,借助对“祖宗地”地区不同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来展现产权的塑造及其影响。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考察样本村庄的土地制度演化史,提炼制度特征得到四类制度代表型:湄潭实验组;全国典型组;良序拟私有制组;失序拟私有制组。然后,使用一个政府管制与自发秩序权衡的理论框架,分析四类不同制度演化所塑造的产权状态。最后的实证结果表明:1、产权稳定性确实是政府管制和民间自发秩序互动的结果,为二者的力量权衡所塑造;2、产权清晰性是政府管制的单调函数,即越管制越清晰;3、产权清晰性对于土地流转市场范围的扩大具有支撑作用;4、产权稳定性对于土地流转市场的深化必不可少。基于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特定阶段,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
制度和产权相关的经济学文献多以地权为分析范例(Besley and Ghatak,2010),而这其中尤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分析为多。由于立足于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观察,本文也与讨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文献相关。本文的数据特点使得我们能跳出以往研究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框架,使用“拟私有”的祖宗地与其进行对照研究。通过梳理典型地权制度安排,我们力图以小见大,对现行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地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考虑到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区分流转规模与质量,重点分析产权在市场发育不同维度中的作用
政策启示
本文的潜在贡献:1、在理论层面,将不同制度放在统一框架之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制度如何塑造产权状态;2、在实证层面,以土地调整和祖宗地为特征,构造了四类典型制度代表型;3、分别从产权稳定性和清晰性两个维度出发,实证考察土地制度塑造的产权状态;4、进而分析产权对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影响,并指出其内在作用机制在市场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异质性。
刊于《中国经济学》2022年第3期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