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5 17:58:03 阅读:151 发布者:
摘要
新时代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即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继续深化高校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推动提质增效促发展,需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双融双促、确保提质增效,打造示范品牌、强化经验推广等方面重点着力。
高校党建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时代命题,驱动创新,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严格对标中央精神,聚焦高校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重点提升高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支部的组织力,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高水平发展,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科学领导。
一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
党建“三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逻辑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做好新时代党建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组织基石,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党组织肩负的新任务。2019年8月12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刘奇同志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从本省基层党建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向全省提出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三化”建设目的是把基层党组织体系建好建强,真正实现固本强基。此后,“三化”建设成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全省各个高校纷纷开展试点工作。
(二)理论逻辑
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极大深化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的根本遵循。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高校主阵地,切实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三)价值逻辑
高校党建“三化”建设的理论价值:守正创新,在继承高校党建宝贵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结合江西省高校特色,提出高校大力推进党建“三化”的重要论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理论进一步丰富,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自觉引导和回答“怎样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着力增强高校广大师生对党的政治、理论与情感认同。高校党建“三化”的实践价值:为江西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努力方向,强调具体指标,规范实践活动;有效破解部分高校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进一步补足短板弱项,夯实组织根基,厚植组织优势,使全省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二
新时代江西省开展高校党建
“三化”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党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显著增强
首先,开展高校党建“三化”建设推动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双融合,优化了高校党组织设置。如各个高校院系党委按照“应建尽建、规范设置、及时调整、体制明晰”的基本原则,在图像与数字媒体创新团队中设党小组或在实验室中设置党组织,在其他教学管理方面设临时党支部,消除党组织覆盖“空白点”,做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工作全覆盖。其次,完善了基层党建制度机制建设。各个高校党委持续从七个方面抓实抓好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二是通过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依据和要求;三是开展基层党建“三化”建设自查自纠工作,查摆问题,落实整改;四是开展“三化”建设培训交流会,经验共享;五是党建思政工作督导组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三化”建设现场检查督导;六是开展“三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持续推进;七是夯实党的政治根基,各个高校持续加大力度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积极主动配合高校党建“三化”建设。
(二)师生党员队伍建设更加具体规范
首先,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工作指导。各个高校从实际出发,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等文件。针对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联系优秀青年教师,出台了相关制度,进行具体工作布置安排,实行计划单列。其次,抓好党员学习教育。完善发展党员学习制度,开展高校处级党员干部集中轮训班;加强党支部书记培训,同时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实现党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再次,用好管好活动场所,每个党员活动室安排专人负责。最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和师生的制度,组织“双体验日”活动,开展“校领导接待日”“院领导接待日”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文明实践岗等。
(三)党支部建设更加标准规范灵活
首先,抓好党员规范管理。按照应转尽转、转接及时的要求,做好党员档案审查和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确保组织关系转接符合规范。其次,推进高校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细化实化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大会一季度一次、支委会和党小组会一月一次。落实讲党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讲党课全覆盖,各级书记讲党课常态化;坚持“主题党日”制度,每月固定一天(第一周周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党支部支委之间、支委与党员之间、支委与党外教师之间开展谈心谈话交流活动。再次,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最后,经费保障标准化,各个高校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分层次分类别地加大财政支持,单列专项经费,用于党建研究项目、党内荣誉表彰和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建,优化党支部书记待遇,提高党支部书记工作津贴标准。
(四)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首先,压实党建工作职责,明晰党建工作责任。主要是明确并落实好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党支部三个层级的责任。校党委履行党委主体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建立学校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学院党委和师生党支部制度;建立学院党委书记抓党建年度述职考评制度。学院党委参照学校党委建立、执行支部书记年度述职考评制度,明确支部书记、支委职责。制定工作责任清单,各个高校相继出台《党委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职责》等相关文件,书记带头抓党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构建“年初、年中、年末”三位一体的党建责任落实体系。年初,部署党建工作任务;年中,开展党建督查整改;年末,组织党建联述联评。最后,锤炼政治本领,增强党性修养。院系基层党组织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新要求,严格规范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会等会议,鼓励党员深入学习“四史”,实现学史崇德、增信、明理、力行,以史鉴己;引导广大师生党员认真学习革命先辈精神和重大典型事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政治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树牢政治信仰。
三
高校党建“三化”
建设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首先,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强化党对学校的政治领导,构建大党建格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以“抓好党建促发展”为主线,确保“软件”无硬伤,“硬件”无软肋;正确处理好“达标与高标、有形与塑性、共性与特性、党务与业务的关系”,高效落实,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协同推进学校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提质增效。其次,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扎实工作作风,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有效有序推进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强特色、出亮点,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基石,重点抓好落实。最后,强化“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学生党支部要努力“抓好信仰力建设、做好组织结构力建设、提升宣传力建设、加强领导力建设、优化管理力建设、增强凝聚力建设”,抓严抓细抓实党支部工作,引领学生党员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作示范、勇争先,真正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学生党支部;高校教师党支部要立足于“强化政治引领、夯实组织根基、彰显实践特色、规范制度落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党支部与广大教师的密切联系,团结更多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等方面带头攻坚克难,提高教师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建设
首先,继续强化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标准化,优化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学术背景,选拔一批党性修养高、政治站位高、能力本领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干部。其次,“严格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执纪问责机制”。严格落实高校党委责任,高校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主动担责,科学划分领导区域,明确具体责任和任务,形成“精准布局、精准管理、精准监督”的良好发展局面。最后,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请示报告制度。高校院系党组织严格按照“不越级、不重复”“谁分管向谁报告”的原则,积极向校党委领导反映师生关心的“急愁盼难”问题;形成请示报告前期讨论制度,各分管部门领导在向校领导报告之前,要团结其他相关部门,充分协商、讨论、交流,系统性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坚决防止出现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组织关系恶化现象。
(三)坚持双融双促,确保提质增效
首先,高校党委要以“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为根本原则,胸怀“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意识,主动构建“大党建”格局。党建工作既要有“厚度”,也要有“温度”,面对师生的意见,要做好“解决”和“解释”工作。条件具备的,马上解决;条件不具备的,要创造条件解决;一段时间内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主动响应。其次,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学院(部门)重点工作谋划党建工作。建立良好的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党员干部的科研热情,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议题。最后,持续建强基层党支部。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使其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尖刀力量”,激励党员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党建与育人特色、科研创新、学科建设深度融合。
(四)打造示范品牌,强化经验推广
首先,建立品牌标准化体系。深挖党建品牌文化,找准自身定位,创新实践做法,形成品牌特色,使其产生示范效应,具备推广价值。推动党建品牌内容从抽象走向具体,提升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切实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师生体验感。其次,制定“互联网+”标准化体系。高校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借鉴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数据处理强、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强”的优势,构建扁平化党建品牌交流平台,推动党建品牌智慧化建设。最后,建立党建品牌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高校应该从现实出发,有责任、有目标、有要求地制定标准化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强化党建工作督查,把党建品牌建设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工作考核体系中。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三化”建设只有尊重、敬畏、遵循党建工作客观规律,按照新时代新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因此,高校要继续优化实化工作措施,持续用劲抓基础、固根本、补短板、强弱项,建强党组织体系,激发党组织战斗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全力推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三化”建设提质增效。
【来源】《时代报告》2022/11 总第464期。
【作者简介】熊淑萍,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田正潮,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