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伯纳德•贝雷尔森的生平经历与主要贡献

2022/8/29 10:25:53  阅读:1001 发布者:

生平经历

伯纳德•贝雷尔森(1912-1979),美国社会学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研究时的重要合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代表作有《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

主要理论(方法)贡献

 ()传播的定义: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塞纳

(二)受众的动机和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最早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开展研究的是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研究的是贝雷尔森。

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进行“使用与满足”研究,1940年,发表文章《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他指出受众的4种动机分别是:1实用动机2夸耀动机3休憩动机4逃避动机

1949年,他对纽约8家主要报纸的罢工进行了调查,写成《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他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6种利用形态: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新闻来源 ②日常生活的工具 ③休憩的手段 ④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他的研究使得使用与满足理论具备了新特点:

①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有严谨的调查分析程序,排除了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②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③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

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事实上,媒介的效果经常为受众的社会关系所削减。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桥梁就是社会关系。

此外,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总统选举进行的调查,发表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等理论。在报告中指出: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奥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认为传播主要是维护或强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当只有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或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起促进作用是,媒介才可能有重要的社会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