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探析

2024/1/15 17:23:39  阅读:73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2P23P2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23年4期,薛刚摘

党的二十大明确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表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进步,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整体发展态势,而且在思想基础、价值选择和理论建设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品格,基本形成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于破除资本主义话语霸权和掌控话语领导权,对于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历史话语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国策,并使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以及文化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等重大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话语,找准现实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为文化发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提供指南。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话语体现为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历史使命和初心所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运动和实践的历史过程中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彰显出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理论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指导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的。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体现出人民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性特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只有依靠人民、组织人民和领导人民,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创造,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凝聚起强大的革命力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变革中,积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和风险,解决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中华民族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不仅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历史表明,正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以人民为中心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强化不同视角中的人民中心地位,如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和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创作导向等,展现出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聚焦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理论研究和现实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人民的价值诉求为根本的价值尺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发展文化、为党的事业发展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文化的政治意识,强化了发展文化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意识,真正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构建现代化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理论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以及如何在文化发展中创新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等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判断,为我国加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话语,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自信、文化自识和文化自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文化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发展和建设,事关国家繁荣、民族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体现社会稳定、事业兴旺、国泰民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繁荣,要靠人民来建设,要靠人民来承载,要靠人民的文化自信来创造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构成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主导性话语。自从这一理念提出以来,学术界从多方面探讨了其思想内涵,逐步认识到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基础,5000年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脉,表明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一起,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科学的文化自识。所谓文化自识就是要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科学的认识。历史告诉我们,要使人民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前进、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必须有效地教育人民、组织人民和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体人民自觉投身于文化建设工作,教育人民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话语的实质即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使人民正确认识、理解和认可它的基本内容,懂得它的基本内涵,形成科学的文化自识,从而提升人民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能够在文化创造、文化创新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自觉应用,不会出现价值偏差,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推进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使文化发展能够真正“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最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创造和创新文化的文化自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推进文化繁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法论和世界观,提升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和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力,聚焦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矛盾,从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发展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要具有国际眼光和世界未来发展大局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自觉地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国际化和大众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开精准分析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局,就不可能做到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会流于形式和空洞,就会偏离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就不能够创新和创造出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新文化。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