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9 8:41:56 阅读:82 发布者:
2024年1月1日,C9高校发布“新年贺词”。
其中多处介绍到了学校在过去一年的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情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数量、新增高层次人才表现……
北京大学
新征程上,北大努力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梯。深入推进数学英才班、物理卓越计划、系列“101计划”,获得1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获批建设数理化生4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这一年,北大学子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冠军、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冠军,在辩论、射箭等各类竞赛中创造佳绩,18位本科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00余名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扎根奉献。
新征程上,北大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高地。一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再创新高,新增建设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科学城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3个平台顺利推进,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正式揭牌,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批研发成果投入应用。北大文科坚持守正创新,《儒藏》、《马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绸之路考古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学校认真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筑牢基础学科“四梁八柱”,支持一批学科加快冲击世界顶尖。
清华大学
六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清华大学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投入科学运行,牵头研制的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开通,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清华人用实际行动让创新精神成为清华自强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展现。
清华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在全世界实现了真正的“遥遥领先”。成功研制全球首颗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了中国芯片技术的新突破。
学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位列全国第十。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新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8门,新建数学、生物学2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首次举办8个高水平暑期国际学校。获批建设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新牵头或参与合作建设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成立7家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教育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重大专项,获批建设2家教育部首批联合研究院,成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服务中心。这一年,“双一流”建设中期目标整体达成,优势学科加速冲顶。4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1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并列第一,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奖获奖数稳居第一。彭慧胜、沈维孝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俭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赵东元、葛均波、金力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孙关宏、周振鹤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雷震获陈省身数学奖,冯建峰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彭慧胜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等。
对接上海先导产业发展,启动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达1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丁洪、张荻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家华、夏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埃里克·丹尼尔·雅克·吉尔森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8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连续十四年位列全国第一,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继续保持高位态势,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通过国家验收,深远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可研评审,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景益鹏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39项科技成果获上海科技奖,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陈竺院士、丁文江院士、叶军教授颁发首届“睿远科技大奖”,“四人深海科考团队”勇探南太平洋万米“深渊”,医学院6个项目荣获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推动建设储能技术、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布局筹建上海首个高水平人工智能学院,“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市级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成立首支超1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基金,为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南京大学
南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成功批复;国际科技合作开创新局面,成功举办首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地球生命演化与碳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创新水平持续提升,NI自然指数排名稳居世界前列,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 Nature、Science正刊;在大陆起源、气候变化、基因突变等领域深度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构材料、光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揭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浙江大学
这一年,学校矢志立德树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层次队伍建设再创佳绩。230余位海内外英才加盟浙江大学,4位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重磅奖励,24个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这一年,学校突出创新制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建设捷报频传,学校发表CNS主刊论文数创历史新高,1名基础学科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新获批建设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科研经费登上80亿元台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再创佳绩。医学领域不断书写历史纪录,6家附属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四年蝉联最高等级,1名临床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护士获南丁格尔奖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一年,学校执着创新、攻坚克难,以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支持国家实验室、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发展,用科大行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从合肥先进光源启动建设,到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从启动超级陶桑装置关键技术攻关,到“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刷新世界纪录,我们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强国重器”。“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学校最新自然指数居国内高校第1、全球高校第2。
俞汉青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教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荣获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位教师荣获未来科学大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要奖项和荣誉。
西安交通大学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遴选510名企业导师,获批3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居全国第三。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1门,累计获批129门,居全国第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国家医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建设成效显著,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千万级项目均创历史新高,多个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牵头荣获省部级以上及重要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再创佳绩。以第一单位在《科学》发表论文2篇,参与及共同发表《自然》《科学》《细胞》论文10余篇。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居全国第一。1个智库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A+类。
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人才80余人。多人及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X”人才培养改革全面落地,本科生生源质量跻身全国前十,学生竞赛成绩摘取“四连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刷新“成绩单”。8位哈工大人当选新晋院士,105名国家级人才创历史新高,核岗定编、绩效改革、干部能上能下等硬举措接连实施,各类人才活力竞相奔涌。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初具规模,“天宫机械臂”精准发力,“地面空间站”领跑全球,“龙江三号”支撑卫星“太空织网”。
转自:“TOP大学来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