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15:02:38 阅读:73 发布者:
朱海明课题组在二维有机-无机界面激发态动力学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浙江大学化学系朱海明课题组在二维有机-无机半导体界面激发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以“Above 100% Efficiency Photo-charge Generation in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 by Singlet Fission Sensitization”和“Long-Range Hot Charge Transfer Exciton Dissociation in an Organic/ 2D Semiconductor Hybrid Excitonic Heterostructure”为题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研究论文两篇。
第一个工作通过超快时间分辨磁光光谱证明了有机/无机半导体界面基于有机分子单线态裂分的增强电子转移过程,同时揭示了单线态激子解离、单线态裂分及三线态激子传输之间的复杂竞争机制。第二个工作通过超快时间分辨Stark效应光谱阐述了有机/无机半导体界面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超快分离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并揭示了有机半导体电荷离域对分离过程的关键影响。
新闻直通
http://www.chem.zju.edu.cn/chemcn/2023/1205/c34751a2834479/page.htm
基础医学院郭国骥/韩晓平等课题组Advanced Science发布高通量、高灵敏度单细胞核总RNA测序技术并绘制泛肿瘤单细胞图谱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郭国骥课题组、良渚实验室王永成课题组、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韩晓平课题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课题组、良渚实验室王晶晶课题组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王长春课题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Pan-Cancer Single-Nucleus Total RNA Sequencing Using snHH-Seq”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单细胞核总RNA测序方法snHH-seq,并使用该方法绘制了囊括9种肿瘤,70余万单细胞的泛肿瘤单细胞图谱,全面解析肿瘤转录组数据,包括表达水平、突变、剪接模式、克隆动态等。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单细胞核测序平台snHH-seq,并且证明了高分辨率单细胞核全长转录组测序对于识别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的价值。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的理解,并为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snHH-seq实验分析流程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201/c32861a2833067/page.htm
Cell Reports:化学系方群团队联合浙大良渚实验室王永成和傅旭东团队实现深度单细胞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分析新突破
自2021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方群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王永成团队和傅旭东团队合作,基于微流控纳升级超微量样品操作技术、深度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发展了单细胞同时转录组和蛋白质组(Single-cell simultaneous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scSTAP)分析技术,首次实现针对同一单细胞个体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深度联合定量分析。
近日,相关成果在Cell Reports期刊上以“Simultaneous deep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profiling in a single mouse oocyte”为题在线发表。
新闻直通
http://office.chem.zju.edu.cn/2023/1205/c34206a2834388/page.htm
海洋学院学者发文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揭示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强协变性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胡春迪课题组博士生吴泽铭以第一作者在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the strong co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between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的学术论文。
该研究发现十至十二月孟加拉湾与中国南海两个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存在很强的协变性,并揭示和强调了热带印-太三极子海温异常对该协变性的重要调控机制。该工作为深入理解泛南海-孟加拉湾区域的热带气旋气候变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区域热带气旋气候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201/c32861a2833003/page.htm
基础医学院杜艺岭课题组J. Am. Chem. Soc.发文揭示微生物来源的氧化偶氮类药源分子的合成代谢机理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系/附属第四医院杜艺岭课题组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佳海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化学领域旗舰刊物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Conserved Enzymatic Cascade for Bacterial Azoxy Biosynthesis”。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以多个微生物来源的氧化偶氮类代谢产物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一种由两个新家族金属酶参与构建氧化偶氮键的保守生物合成策略(图2)。
部分含氮-氮(N-N)键基团的活性天然产物(a)及氧化偶氮家族化合物(b)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201/c32861a2833063/page.htm
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组为果实软化理论增添新内涵
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的题为“Expansin SlExp1 and endoglucanase SlCel2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fruit softening and cell wall disassembly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发现了扩张蛋白编码基因SlExp1和内切葡聚糖酶编码基因SlCel2对番茄果实的软化和细胞壁的降解具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木葡聚糖-纤维素微纤丝代谢对果实软化的贡献提供了线索,并提出了一种不以牺牲果实品质为代价选育耐贮运果实新品种的新策略新方案。
SlExp1和SlCel2突变体硬度、细胞壁变化及果实表型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28/c32861a2831585/page.htm
基础医学院张岩课题组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多种代谢产物激活HCAR2的模式及变构调节机制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课题组和毛春友课题组、江南大学马鑫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卢言慧课题组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Orthosteric and allosteric modulation of human HCAR2 signaling complex”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阐明了羟基羧酸受体HCAR2的配体识别、别构激活机制。不仅通过对多种正构激动剂的研究极大地促进靶向HCAR2的药物发现,而且研究发现的新型别构调节口袋也为相关药物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羟基羧酸受体激活模式与变构调控机制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201/c32861a2833055/page.htm
基础医学院赵经纬/舒友生/韩磊团队Nature Commun揭示GDF11抑制p21延缓兴奋性神经元衰老和脑衰老并改善认知和延长寿命新机制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与附属邵逸夫医院赵经纬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舒友生教授及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专项主任科学家韩磊博士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GDF11 slows excitatory neuronal senescence and brain ageing by repressing p21”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为开发延缓脑衰老、改善认知老年化和延长寿命的新干预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24/c32861a2830438/page.htm
潘纲、林芃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类脑计算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的潘纲、林芃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Open-loop analog programmable electrochemical memory arra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工作针对以往存算一体与神经拟态器件无法直接实现高精度权重更新的难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更加适合神经网络学习任务的电化学人工突触器件,为面向在线学习的存算一体芯片与神经拟态类脑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器件方案。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14/c32861a2826157/page.htm
基础医学院张进课题组Nature Immunology报道第二代CAR-巨噬细胞抗实体肿瘤治疗最新研究成果
张进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 second generation M1-polarized CAR macrophage with antitumor efficacy”的研究成果。
该项工作设计了抗原依赖性极化的第二代iPSC来源的CAR-macrophage(CAR-iMAC),阐明了其抗原依赖性极化和激活,以及通过“胞葬”作用杀伤肿瘤的机制,为CAR-iMAC应用于实体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201/c32861a2833051/page.htm
基础医学院隋梅花课题组npj Vaccines发文揭示聚乙二醇化脂质纳米颗粒诱导的聚乙二醇相关免疫学效应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隋梅花研究员团队在npj Vaccines杂志上发表题为“Polyethylene glycol (PEG)-associated immune responses triggered by clinically relevant lipid nanoparticles in ra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工作揭示了聚乙二醇化脂质纳米颗粒诱导的聚乙二醇相关免疫学效应,为完善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的相关科学理论提供了新实验依据,对聚乙二醇化载药体系的高效、安全应用,以及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化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模拟临床的PEG化LNP注射方案,以及抗PEG IgM、抗PEG IgG抗体生成的分析结果
新闻直通
https://www.zju.edu.cn/2023/1113/c32861a2825500/page.htm
来源:整理自浙江大学官网(相关单位供稿)等,内容有增删
转自:“浙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