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10:39:34 阅读:86 发布者: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3年·36卷·04期 朱琪 李梦诗 金晶 高巾媛 薛芊
摘要
目的在国家对临床研究日趋规范的管理要求下,本文旨在探讨和总结新时期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以期为所有致力于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方法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医院管理实践经验,从医院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效果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通过探索总结新政下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内涵,建设实施符合医院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提高了学术影响力,服务国家和区域临床研究的发展。
结论在临床研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牢牢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把握国家政策方针,总结归纳出符合医院临床研究实际的管理办法,发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源,也是转化医学的评价标准。随着国家以及各医疗机构对临床研究愈加重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 IIT)日益增多。然而,与制药公司发起的临床试验相比,IIT尚未形成成熟的实施规范,国内的监管仍处在初级阶段[ 1 ]。2021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至此IIT正式进入监管新时代[ 2 ]。如何紧跟国家对IIT的政策要求,并优化医疗机构内的IIT监管是每个研究型医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管理办法》对开展IIT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同时国内一些机构制定的实施流程也未对IIT的质量标准进行详细说明[ 3 ]。此外,尽管可以参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范进行临床研究的管理,但研究目的不同决定了IIT的质量标准不能仅对标临床试验,除了要求结果真实可靠、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外,IIT需要具备更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没有了申办方协助的研究者需充分了解IIT的质量要求、承担更多的执行责任。本文将按照法规要求,结合医院管理经验,对新时期IIT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以及《管理办法》颁布后关键的调整与成效进行探讨。为各级医疗机构的IIT管理部门及研究者提供参考,在保证临床研究科学性和创新性、结果真实可靠,并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2 医院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
为了保证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结果真实可靠,并充分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发展以"高质量"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医院积极构建了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并在戴明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致力于建立一个积极的(即符合"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基于风险的(即能识别到影响临床研究关键环节和数据的风险);灵活的(即符合医院临床研究实际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4 ]。
2.1 明确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内涵
《管理办法》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其他与临床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是规范实施临床研究的基本标准和根本要求。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基于好的研究设想、严谨的研究设计和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为前提。这里,我们首次高度概括了高质量临床研究的3大要素:科学性和创新性、伦理合规性、结果真实可靠。
2.2 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方法
临床研究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涵盖临床研究的全程,应当识别到影响临床研究关键环节和数据的风险,基于风险进行质量管理[ 5 , 6 ]。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的3大要素总结归纳了立项、过程、结项时可识别的风险( 表1 ),明确了各阶段的主要质量评估指标,基于风险的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质控计划,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工具,防止或降低存在的风险。
2.3 临床研究的信息化管理
为了有效规划、管理和跟踪临床研究项目,IIT管理办公室牵头搭建了长海医院临床研究管理系统(IIT Management System, IITMS),包含了课题管理、项目质控、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专家库管理等应用模块,做到与科研系统数据对接、流程处理互通。此外,为提高医院临床研究数据质量,缓解项目组经费压力,IIT管理办公室统一上线了科研电子数据采集系统(IIT-Electronic Data Capture system, IIT-EDC),并鼓励所有涉及临床数据采集的IIT项目逐步实现IIT-EDC的使用。
2.4 立项管理
IIT管理部门制定项目立项SOP( 图1 ),明确立项管理流程和重点,重点组织开展科学性审查,并协调IIT项目的伦理审查。立项条件包括:项目组上传立项材料完成形式审查,并通过科学性初审;初审后IIT管理办公室组织由临床医学相关领域、统计学和(或)流行病学领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开展对IIT项目的科学性审查并获得科学性审查意见;科学性审查通过后,递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获得伦理审查批件;并通过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如涉及),完成医学研究登记备案,签署临床研究协议和项目承诺书,获得立项通知[ 2 , 7 ]。
2.5 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包括从项目启动会到研究完成( 图2 )。医院在IIT过程管理中执行三级质控,并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按计划完成质控任务。
2.5.1 构建并落实临床研究的三级质控体系
医院积极构建并落实临床研究的三级质控体系。在临床研究实施过程中,一级质控(即项目组质控),研究者根据质量控制方案授权监察员完成定期自查;二级质控(即科室质控),由临床专业科室对该科室的IIT项目开展核查,重点核查受试者的纳入、排除、疗效指标的采集、医疗记录等需要专业医学判断的要点;三级质控(即中心质控),由IIT管理办公室对所有临床研究项目进行系统性抽查,通过中心化核查和现场核查评价临床研究全程是否符合研究方案、标准操作规程以及相关法规要求。
2.5.2 临床研究的分类质控及核查要点
医院正在积极探索临床研究的分级分类管理策略。现按临床研究大类就分类质控作简单介绍,对于观察性研究,机构执行启动会质控和结题质控;对于干预性研究,机构执行启动会质控、前3例质控及结题质控。核查要点详见 表2 。需要注意的是,干预性IIT多为基本诊疗服务基础上开展的临床研究,因此项目的执行质量也应当格外重视医疗质量。项目组按计划在IITMS系统提交质控申请,办公室质控人员确定现场核查日期,由项目组、科室质控负责人协助中心质控人员完成现场核查,并在系统反馈质控报告。过程管理中,对涉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终点、统计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实质修改的,须重新进行科学性和伦理审查。
2.6 结项管理
IIT管理部门制定项目结项SOP,明确结项管理流程( 图2 )。临床研究终止或完成时,研究者分析研究结果,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研究报告并申请末次质控,质控通过后IIT管理办公室对研究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所有文件归档后对该临床研究结项。
3 医院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效果
近年来,医院不断规范临床研究管理,并在《管理办法》出台后进一步完善管理举措。作为新政试点区大型三甲医疗机构,医院积极根据新政加强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军队和上海申康中心对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发展要求,以"高质量"临床研究的三大要素为核心优化管理方法、细化管理流程。现就医院在《管理办法》出台后的关键调整与成效列出如下。
3.1 深耕科学性、创新性,提高了临床研究门槛
我们强调了科学性、创新性作为临床研究一大要素的重要性。没有科学性和创新性是很多临床研究无法实现高影响力科研论文、指南/共识、专利、新技术等产出的原因。为此,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临床研究培训,并提供"临床科研门诊"服务,重点解决项目准备阶段的科学性和创新性问题。此外,立项过程中,医院加入了办公室初审,其中包括形式审查以及办公室科学性初审,形式审查资料不仅包含一般临床试验所需材料,还加入了包含研究必要性和创新性、预期成效与价值内容的学术材料;科学性初审则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办公室统计初审专员对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做出的初步审查。通过深耕项目科学性、创新性,使得医院筛选并孵育出更加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 IITMS的使用,提升了管理效能
在未形成规范管理前,项目组主要自行组织科学性审查,递交伦理材料完成伦理审查后立项;实施过程中,项目的执行进度和执行质量也完全由项目组负责;结项时,项目组也仅需对经费支持方负责,IIT项目管理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状态,且不规范的管理造成立项、过程、结项全程的质量风险。通过IITMS的使用,研究者明确了项目申报流程、项目申报进展、所需的递交材料,并可及时申请质控;办公室项目管理人员在线审核、多维度管理,办公室质控员实时掌握各项目质控进度、并反馈质控报告。规范化、一体化、高效留痕的新IIT项目审查模式提高了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协作能力,提升了管理效能。
3.3 三级分类质控,提高了项目执行质量
在《管理办法》发布前,IIT的执行质量缺乏统一标准,项目组基于自身科研需求各行其政;且医院缺乏对IIT项目执行质量的统一监管,导致前期医院临床研究出现数据收集时间超窗、失访、AE漏记、方案违背等临床研究过程中高发的问题[ 8 ]。现阶段,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全程的管理、特别是三级质控的实行,医院各临床研究项目结题时均可达到合规合伦理,临床研究数据可查询、可溯源,显著提高了项目执行质量。
医院积极加强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经过近年来IIT的管理,医院的临床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脑血管病中心牵头实施的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分别于2020年及2022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及《柳叶刀》发表,突显医院临床研究管理成效[ 9 , 10 ]。
4 小结与展望
我国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与制药公司发起的临床试验相比,尚有一定的不足。《管理办法》的颁布旨在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法规上的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高质量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及其规范化的紧迫性,切实落实《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组建专门部门负责临床研究管理。
我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也在初始阶段,亟待国家、区域级完整、成熟、高效的支撑体系示范。医院作为《管理办法》试点区大型三甲医疗机构,积极鼓励临床研究的开展,探索符合医院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加速临床研究平台的建设,并积极提供临床研究所需的支撑服务。这里,我们首次提出并重点强调临床研究的核心:科学性和创新性,伦理合规性,结果真实可靠;凝练总结了临床研究各阶段的主要质量评估指标,在执行质量的评估中,提出IIT医疗质量作为质量控制的一大核查要素;并全程围绕"高质量"临床研究优化管理方法、细化管理流程。本文旨在结合医院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实践经验,为所有致力于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IIT管理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