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王晓燕: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及当代启示

2023/12/21 10:23:48  阅读:133 发布者: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办学实践,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卓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下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回顾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对深化认识“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延安时期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逻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办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从“初步探索”到“蓬勃发展”再到“正规化发展”的逻辑进程。

1.新型高等教育的初步探索期

早在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自主创办的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19341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在此背景下,中华苏维埃政府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培养大批革命人才和高级干部。长征时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和环境下,红军大学一度停办。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革命形势发生剧烈变化。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革命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1936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党中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的办学宗旨,将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与干部教育相结合,坚持党领导教育的政治方向,加强红军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的学习。在这一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创办以培养“革命先锋队”为目标的干部培训学校,教学内容以政治、军事、文化学习为主,办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新型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实行抗战教育政策。在这一时期,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奔延安革命圣地,迫切要求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和本领。在此背景下,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尝试创办各种新型的干部学校,如1937年创立陕北公学,1938年创立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1939年创立中国女子大学、华北联合大学,以及改组而成的自然科学院等,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这些学校紧密结合抗战需要,创立了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办学形式上,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等,促使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个阶段党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实际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抗战和根据地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3.新型高等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期

为了符合整风运动的精神,党中央提出了正规办学的要求,并对高等教育进行重大机构改革。19417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延安各类学校的合编问题。19411217日,《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从培养目标、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多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化办学方向,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中央党校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军事学院为培养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军事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这标志着党创办的新型高等教育开启了“正规化办学”的模式转换。延安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正规化高等教育的诞生。1941922日,延安大学正式成立并确立社会科学科、中文课科等正规的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对学制进行了规范。1943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44月,延安大学与行政学院进行合并,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科学的大调整,形成以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医学系为主体的学科设置。各学院内又按学科专业细化分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校类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解放战争时期,党创办了一批具有现代大学性质的高等院校,部分学校建立实习工厂和实验农场,为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培养人才,拉开了党创办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和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序幕。

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

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根本原则、办学方向、育人理念、办学体制、办学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创新的特色。

1.确立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则

确立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创立发展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同志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抗大教育方针之首。所谓正确的政治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念统一思想。抗大、鲁艺、陕公等高校都旗帜鲜明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办学的根本原则,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为保证将党领导高等教育落到实处,党中央高度重视各高校领导班子的选配工作。延安时期许多高校的校长都是由中央决定,或者直接由中央领导、军事领袖等直接担任的。此外,党中央还专门选派在军事或政治工作上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理论家担任学校负责人或教学人员。通过这种党管干部的方式,各高校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一切工作,都是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进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直接领导,也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办学目标提供了可靠保证。

2.培养“才德兼备”的干部人才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培养“才德兼备”的干部人才的育人方向。毛泽东同志结合前期革命斗争经验教训,阐述了干部人才的标准,即“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在育人的要求上,既强调政治思想与业务能力教育,又强调党性教育。政治思想与业务能力教育,主要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以政治、文化、理论教育为主。另外,强调党性教育就是要求思想上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特别是将政治学习与军事学习相结合。

3.坚持“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

“学以致用”是延安时期高等学校办学形式的重要特征。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以实践为导向,重视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等实际技能的训练。延安时期高等院校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具体讲就是将学与用联系起来,将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将学习与生产联系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极力扭转学校课程脱离国情、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错误,注重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科学系统又务实的课程设置。例如合并后的延安大学就专门设置了农业系课程,包含农、林、牧及农业管理等专业课程,以便服务陕甘宁边区农业的现实需要。“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也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与生产劳动的工作部门联系上。一些学校专门建立实习工厂、机械实习工厂、玻璃厂、化学厂或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还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学以致用上。很多教员都是将教学和科研两肩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产出研究成果,再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科研,产出一大批富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4.践行“独立民主”的办学理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确立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高等学校的民主建设上也达到新高度。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独立民主的办学理念体现在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在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上突出学者治校和民主管理。由于受到新民主主义教育提倡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影响,我们将这种教育方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各院校在成立之初都主张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学校各级组织实行集体决策、集体领导,摒弃个人独断专行。其次,在教学层面突出民主性和科学性,即反对一些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校一般会建立全体教职工会议制度,或者通过调查会、谈话等性质,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制定教育计划等。党要求教育领域全面肃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反对思想僵化,提倡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教育思想。最后,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强调大众化,即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鼓励自由活泼的形式。而且在学生层面上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治。

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我们党在建国后创办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当下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延安时期党创办高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办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武器和法宝,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形式等一切工作之中。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学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用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中。

高等教育要紧扣时代主题,明确办学目标。高等教育必须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勇于担负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当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加速演变,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办学目标、规模、结构和形式等方面及时调整,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尽快实现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的重大转变,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开辟自主创新的办学道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主创新的办学道路。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认真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认真研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机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要“跳出中国办大学”,认真研究当下世界格局的动荡变革带给中国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以发展高等教育为核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开创举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道路。

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建设。延安时期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却凝聚了一支信念坚定、学识卓越的教师队伍,其最大的秘诀就在于最大可能地发掘人才,最大可能地团结人才,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当下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就要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一些可能的途径吸引汇聚一流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18

作者 | 王晓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自:“中国教科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