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题(第18周):马克思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及其伟大意义的?
2023/9/25 15:49:32 阅读:339 发布者:
【考博干货】马理论考博知识点整理(原创)
马工程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21年版)——第三章“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思考题第1题
Ø马克思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及其伟大意义的?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
首先,深入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深刻根源,指出法国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指出,这次革命是在1866-1867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路易·波拿巴穷兵黩武、对外扩张政策的连续失败,造成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渐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这是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而它的主观条件则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并在第一国际思想影响下日益觉醒的巴黎工人阶级。1870年3月,“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建立,“国际”在巴黎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标志着巴黎工人运动已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巴黎工人中的传播,为巴黎公社革命提供了思想条件,培养了骨干力量。上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使得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成为必然。
其次,深化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巴黎工人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掌握着革命的武装,并用革命暴力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保卫了巴黎公社这一新生的革命政权,维护了巴黎城的革命秩序,抵御了入侵并围困巴黎的普鲁士军队,使巴黎公社存在了72天。根据巴黎公社革命的这一宝贵经验,马克思进而指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也指出,公社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由于受到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害怕承担篡夺政权和发动内战的恶名,从而没有利用手中的革命暴力及时地向盘踞在凡尔赛的反革命政府发动进攻,以巩固和扩大革命的成果,结果给敌人以喘息机会,重新集结反动军队进行反扑,扼杀了革命。
再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性,认为它是在炸毁旧的国家政权以后建立起来的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指出:“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压迫性。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巴黎公社革命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马克思还指出,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鲜明地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特点。如公社建立人民的武装并取代旧的常备军;实现政教分离,把教育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废除旧的官僚机构,成立新的国家机关即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不再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而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机关。此外,在经济上还采取一些措施,如把企业主已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禁止资本家扣发工人工资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公社在履行着一种新型国家政权的职能,是一种人民管理制度。
彻底废除官僚制度,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也是巴黎公社创造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公社代表了占人口大多数的被剥削群众的利益,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原则。其具体表现就是用人民选举、监督并可以随时撒换的公仆取代旧机构的官吏,而且明确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摆正了国家公职人员的位置,保证了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他们立刻被免除了政治职能,而变为公社的承担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其他各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样。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不仅城市的管理,而且连先前由国家行使的全部创议权也都转归公社。”
最后,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经验,进一步探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在总结1848-1850年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就曾提出过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就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和具体任务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巴黎公社只存在了短短的72天,当然不可能展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所有内容,但马克思从中发现能够反映无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东西。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环境和人的完全改造。马克思还对过渡时期的特点和任务进行探讨,指出:“工人阶级知道,他们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他们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他们不仅需要改变分配,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或者毋宁说是使目前(现代工业所造成的)有组织的劳动中存在着的各种生产社会形式摆脱掉(解除掉)奴役的锁链和它们的目前的阶级性质,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和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的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过渡时期的探讨,后来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深刻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独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布朗基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在公社中占据领导地位,他们在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公社委员会内部矛盾重重,存在着原则性分歧,分散和削弱了领导力量,难以集中力量对付所面临的强敌。鉴于公社的这些严重教训,在1871年9月17日伦敦召开的“国际”代表会议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更进一步强调组建无产阶级政党工作的重要性。在1872年“国际”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又被补充进“国际”共同章程第七条。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经过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已为更多的工人组织所接受,也为19世纪70-80年代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巴黎公社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些原则将一再凸显出来,直到工人阶级获得解放。
注:根据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版)、马工程系列教材、马理论C刊发文、原著原文、官方权威网站内容等整理,有删减,仅供参考,不作为答题标准答案。
转自:“马理论学术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