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25 15:26:55 阅读:109 发布者: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复试比例、复试办法、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西南政法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报考条件
申请材料
复试及录取
博导信息
考情分析
招生人数
2023年:12人
2022年:16人
2021年:11人
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考生学历、学位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含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该类人员为同等学力考生);
4.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须在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具有境外高校全日制一年制硕士学位的考生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在现场确认时须提交达到境内硕士同等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方可报考。
(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四)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
(五)其他要求
1.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有关规定办理。
2.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符合教育部学籍管理规定要求。
3.定向就业考生及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科研课题;
(2)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排名前三);
(3)校定 C 类以上智库成果1篇(第一作者;原件);
(4)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刊物原件)。
申请材料
(一)定向就业考生加盖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申请人网报后下载此表)1份;非定向就业考生加盖档案所在部门公章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1份;
(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表(申请人网报后下载此表);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成绩单(应届生须加盖教务或培养部门公章;往届生可从个人档案中复印,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四)专家推荐信(申请人网报后下载此表);
(五)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交硕士毕业及学位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力考生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获得学位者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六)有效期内的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同一页中);
(七)硕士学位论文及评议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八)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研究计划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内容包括研究主题、已有基础、基本思路、预期目标等),字数不少于 2000 字;
(九)申请人认为能够代表自身学术能力的代表性中外文专著、论文、调研报告、智库成果、立项或结项证书等材料;
(十)定向就业考生及同等学力考生还须提交第三条“报考条件”第五款第 3 项中要求的材料;
(十一)外语成绩
1.英语成绩复印件(考生必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
(1)雅思 6.5 以上;
(2)托福 90 分以上;
(3)国家英语专业四级以上考试合格证书;
(4)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不能提供以上有效成绩证明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该考试成绩仅当次有效)。
2.其他语种(只包括学校规定的俄语、法语、德语、日语)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1)学生须提供国家级语言考试(中国举办或该语言国举办)的通过证书或合格成绩单。中国举办的语言考试需达到国家六级水平;
(2)在该小语种为母语的国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
(3)不能提供有效成绩证明的小语种考生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成绩合格,该考试成绩仅当次有效)。
3.年满 40 周岁的申请人同时符合下列情形的,经学科 1/2 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意,可以不受外语水平条件的限制:
(1)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或者研究成果丰硕、法律实务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全国或者省级审判业务专家、检察业务专家或者其他相关法律业务专家;
(2)在科学研究或者法律实践领域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3)所在高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或者省级机构的人事部门或政治部门推荐报考。
(十二)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常规体检的体检材料。
复试及录取
各学科组织导师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审核,按学科招生指标的 3-5 倍确定进入复试的人选。复试名单经学校审定后,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页面公布。
(一)复试内容
1.外语水平考试。
2.专业考核:专业笔试、综合面试、攻博计划书等材料审核。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笔试)思想政治理论及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专业笔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科目栏。
(二)面试安排
综合面试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品德情况的重要环节,是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提高复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综合面试安排在各学科组进行(笔试时请阅“考场须知”其他事项栏目中关于综合面试的安排)。
综合面试内容:外国语听说测试;本专业综合知识;考生科研成果展示。凡展示的科研成果经查实为抄袭的,复试成绩以零分计算。
(三)攻博计划书等材料审核
攻博计划书等材料是导师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学研究计划、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潜质的书面考察,是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博导信息
01新闻学
李珮 教授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导。
2013年5月继任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学校四年干部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先后赴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一流高校进行访学和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国际新闻、舆情研判。
项目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智媒时代重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21SKGH022)阶段性成果
论文:沟通与治理:乡村振兴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联系方式:news@swupl.edu.cn
蒙晓阳 教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出站博士后。2005年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被评为“西政好老师”。
研究方向:传媒法治、法治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人格权法。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新闻立法的法理研究”(编号:16XXW002);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大众传媒在区域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及运作机制——基于重庆区域传播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JD860001。
论文:
1.虚拟偶像行业中声音侵权现象及其治理
2.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机制、伦理及规制
3.公共空间隐私权视角下的新闻报道侵权
联系方式:67258502
陈笑春 教授
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人权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来华留学生研究生导师。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中央党校第81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结业。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新闻传播与法治。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据化语境下自媒体版权侵权治理研究”(主持,2021—2026);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视听产业的版权纠纷及其法律规制研究”(主持,2014—2019,良好等级结项);
3.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新发展阶段扶持信息网络行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政策体制研究”(主持,2021)。
论文:
1.慢直播对重大题材新闻报道的融合与创新
2.逻辑的替换:“带货直播”的文化改编与治理意义
3.多模态隐喻视角下我国脱贫攻坚国家形象的建构
联系方式: chenxiaochun@swupledu.cn
蔡斐 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网络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新闻史学、新闻传播法治、新媒体研究。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1937-1945)》(编号:2016BXW08);
2. 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编号:2018ZDKAZ02)。
论文:
1.在华日本人反战宣传新史料《国际》报述论
2.知识经济要平衡好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
3.《马拉喀什条约》与我国著作权法的衔接
联系方式:64900553477@qq.com
李韧 教授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
研究方向:新闻实务、国际新闻、社区新闻
项目基金:
1.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校级科研项目“社区新闻研究”(编号:2012-XZZD10); 2.重庆市2017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社区报为中介的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机制研究”(编号:CYS17132)
论文:
1.社区治理中的社区报参与
2.全媒体转型期提升党媒典型人物报道质量的五个关键词——以重庆“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为例
3.中国社区新闻实践的新贡献——评《在中国办社区报》
02 传播学
贺艳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影视传播、媒介文化、乡村传播。
项目基金:
1.重庆市社科联重大项目:“15‘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的路径创新研究”;
2.国家社科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对受众的影响研究。
论文:
1.媒介技术视角下互动剧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2.融合文化视角下互动剧的受众研究
3.节点化用户的网络传播及主流媒体的融合路径
联系方式:119832670@qq.com
裴永刚 教授
传播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专任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优秀人才、 中国编辑协会会员、重庆市社科专家库成员。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文化(出版)走出去、社会化阅读。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项目: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创新发展研究(18XXW002);
2.重庆社科项目:数字出版发展的国际趋势与重庆市数字出版基地创新发展研究(2017YBCB064)。
论文:
1.中国出版“走出去”历程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2.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出版高质量“走出去”的价值链构建探析
3.全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变革
联系方式:123995826@qq.com
03广播电视学
李林容 教授
教授、博导、重庆市委党校青年骨干培训、重庆广电集团“重庆之声”挂职 副总监。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6篇, CSSCI论文20篇。
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广播电视理论、编辑学理论。
项目基金: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微信与媒介生态环境建构研究》;
2.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台湾电视批评发展史》;
3.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管理与传播研究》。
论文:
1.数字化进程中阅读痕迹的实践逻辑与合理想象
2.为阅读“燃灯”:论网络读书会的公共服务
3.面向“十四五”时期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策略思考
联系方式: 183655633@qq.com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