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李平教授团队JACS | 使用双色/双可逆荧光成像揭示O2•−和ATP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作用

2023/9/7 17:24:50  阅读:79 发布者:

▲第一作者:刘继红

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张雯副教授、巴斯大学吴庐陵博士、Tony D. James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平教授和唐波教授

通讯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论文DOI10.1021/jacs.3c04303

01

引言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切除手术和肝脏移植手术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是术后肝功能障碍和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在HIRI发展进程中,加剧的氧化应激与受损的能量代谢协同作用,共同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超氧阴离子(O2•−)和三磷酸腺苷(ATP)分别为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原位成像工具,O2•−和ATPHIRI中的时空波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参与HIRI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的O2•−或ATP响应型荧光探针由于其不可逆机制,不适合动态监测HIRI过程中O2•−和ATP的水平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荧光探针,能够在HIRI过程中同时、可逆地检测O2•−和ATP,这不仅能够监控HIRI过程中O2•−和ATP的时空、动态变化,而且有望揭示O2•−和ATPHIRI中的相关性及调控机制。

02

成果简介

基于以上背景,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李平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双色双可逆分子荧光探针(UDP)用于HIRI过程中O2•−和ATP的实时、动态和同步可视化,并揭示了它们在HIRI中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该成果以“Unveiling the Crucial Roles of O2•− and ATP in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Using Dual Color/Reversible Fluorescence Imaging”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项研究工作也是唐波教授/李平教授课题组于2022年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Soc., 2022, 144, 1, 174183; J. Am. Chem. Soc., 2022, 144, 30, 1358613599)上发表关于药物诱导的肝损伤ONOO−和ATP的单/双光子成像与NIR-Ⅱ荧光引导HIRI的精准导航工作之后,在肝损伤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研究结果。文章第一作者是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继红,山东师范大学张雯副教授、巴斯大学吴庐陵博士、Tony D. James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平教授和唐波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兼具双色和双可逆性质的荧光探针(UDP),UDPO2•−和ATP的响应具有优异的灵敏度、选择性和可逆性,这使得UDP能够在蓝色和红色荧光通道中独立响应O2•−和ATP水平变化,没有光谱串扰。UDPHIRI过程中的原位成像首次揭示了肝细胞和小鼠肝脏的同步O2•−爆发和ATP消耗。作者揭示了HIRI过程中细胞内的O2•−—琥珀酸脱氢酶(SDH)—线粒体内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线粒体内的ATP—细胞内的ATP级联信号通路,首次阐明了O2•−和ATPHIRI过程中的关联性。这项工作证实了UDP在动态监测HIRI和揭示HIRI发病机理的巨大潜能。

03

图文解说

1 UDP的结构和荧光性质。

2 UDP的可逆性、光谱串扰和生物毒性评价。

3 2-甲基雌二醇(2-ME)或寡霉素AOmy A)刺激肝细胞中O2•−和ATP波动的共聚焦荧光成像。

4 HIRI全过程中肝细胞O2•−和ATP波动的动态可视化及HIRI药物NAC的干预效果。

5 HIRI期间小鼠肝脏中O2•−和ATP动态的实时可视化。

6 通过LC-MS/MS分析琥珀酸脱氢酶与O2•−反应的蛋白质组学。

7 HIRI过程中细胞内的O2•−—SDH—线粒体内的NADH—线粒体内的ATP—细胞内的ATP级联信号通路。

04

总结与展望

本文成功开发了一个对O2•−和ATP具有高灵敏度和卓越选择性响应的双色双可逆的分子平台(UDP)。UDP能够同时、可逆响应O2•−和ATP,并且独立监控蓝色和红色通道内的荧光,而不受光谱串扰的影响。得益于探针在体外响应O2•−和ATP出色的性能,UDP成功被用于同时成像与动态监测肝细胞内源性的O2•−和ATP水平。通过分离良好的蓝、红光,UDP进一步被用来实时、原位可视化HIRI全过程中肝细胞内O2•−和ATPHIRI药物的干预效果。更重要的是,UDP成功实现了HIRI过程中小鼠肝脏内O2•−和ATP的可视化。最后,本文首次揭示了HIRI过程中细胞内的O2•−—SDH—线粒体内的NADH—线粒体内的ATP—细胞内的ATP级联介导的信号通路。这项工作报道了首个研究HIRIO2•−和ATP之间相关性和协同作用的荧光探针,有望为深入了解HIRI进展中相互联系的活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多种机会。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3c04303

原文标题

Unveiling the Crucial Roles of O2•− and ATP in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Using Dual-Color/Reversible Fluorescence Imaging

05

TOC

06

通讯作者简介

张雯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张雯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张雯,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功能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并探索其在生物传感与成像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nal. Chem.Chem. Commun.等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面发表论文10余篇。

吴庐陵博士,英国巴斯大学(右);Tony D. James教授,英国巴斯大学(左)

吴庐陵,英国巴斯大学博士。博士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英国巴斯大学共同资助。2022年至2023年在西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2023年在巴斯大学从事由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多种逻辑与双重响应策略,发展针对多种目标物的同时成像分析方法;开发基于无苯环荧光团(薁)的探针。目前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Nat. Rev. Chem. 等杂志发表论文26篇。参编英文专著一本,并撰写其中一个章节。担任JACS Au, Chem. Rev., Chem. Sci. 等期刊的审稿人,以及Biosensors期刊的客座编辑。

Tony D. James教授,英国巴斯大学化学系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1986年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于日本Shinkai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19952000年期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任皇家学会研究员。2013年因对日本和英国科研合作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达亿瓦-艾德里安奖。长期从事分子识别,分子组装,荧光探针方面的研究,是糖识别及超分子化学方向的国际知名专家。Tony D. James教授已出版三本专著,在Nature, Nat. Chem., Chem. Rev., Chem. Soc. Rev., 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443余篇学术论文,此外拥有25项国际专利。

https://researchportal.bath.ac.uk/en/persons/tony-james

李平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李平,山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AIMS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中国致公党山东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李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新型光学功能探针的构建,以及细胞与活体内生物活性分子化学成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研究进展。已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及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nal. Chem.Chem. Commun.等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面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70余篇,10.0以上20余篇,论文总引用达3000余次。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项目,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10),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4)、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4)、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8)、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以及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3)等。此外,李平教授还曾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9/10)、山东师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9/10)、山东师大优秀教学奖及“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http://www.lipinglab.com/

唐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唐波,汉族,196411月生,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山东省唯一),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13届专家组成员,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十二五”分析化学特色强化重点学科负责人,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强化建设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山东省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省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化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负责人,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他所领导的团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现主要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荧光材料合成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领域,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Biomaterials, Lab Chip, Chem. Commu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300余篇,引用达20000余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应用研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4项,已授权3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合作基地6个,研制与开发产品40余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唐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http://www.tangb.sdnu.edu.cn/index.htm

转自:“研之成理”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