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7 11:04:37 阅读:142 发布者:
从确定申博到最终上岸,我历经了近一年难捱的暗夜。在申博时,爱传播的考博经验贴曾让我获益良多,今天有幸书写下我近一年的“苦难叙事”,希望也能让跃跃欲试的你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一、个人画像:硬实力过关,软实力匮乏
我本科是一所双非院校,硕士是地方985高校,本硕所学专业均属于新闻传播学大类。申博时有1篇1作c扩、1篇2作正c、1篇录用待刊2作c、1篇录用待刊2作c扩,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经历、2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参与经历。
自己的读博动机来自内与外两方面。一是自身能够切实地在学术科研中寻觅到人生的意义感和成就感,并不是为了逃避就业或路径依赖才选择读博;二是无论是导师、同门、同学朋友,都非常肯定我的学术思维与写作能力。如果对报考方向不太明确的同学,可以报名爱传播的考博课程,例如我报名的全程班包括择校沟通、简历润色、科研计划辅导以及复试辅导模块等,这些都在每一个关键阶段使我受益良多。
二、申博备考:沉心静气,三步走
1 材料评议
可能一些同学会被中传初试的8本参考书和闭卷现场机考形式吓退,但恰恰是这一道关卡筛选掉了许多“水军”。个人的感受是,只要平常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功底,正常发挥都能过关。具体而言,中传申博分为3个环节:材料评议(第一优先级)——初试(及格即可)——复试,以下是我在各阶段的备考建议与经验教训。
01 材料整理思路:以科研能力为导向,重新审视过往经历
自己报考的导师在材料评议环节的打分权重很大,因此在材料准备前应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你是导师,你会更“偏爱”哪类学生?切记,申博看重的核心要素就是科研能力,包括发表论文(拟录用)、参与课题、海外经历等,如果发表论文/科研计划与导师的近期研究方向趋近更是锦上添花。
因此,一定要在12月博士正式报名前的这半年时间做好规划,争取能够在科研经历的数量与质量上做进一步提升。如果成果不太够,可以好好打磨科研计划,爱传播也有各个方向的博士可以为大家做针对性的辅导,让老师们从科研计划的写作中看见你的潜力!
另外,中传的材料评议也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科研能力的“智”外,还涉及德、体、美、劳的评价,我在这部分的材料中多是结合了本科时期参加的文体竞赛、志愿活动等校园实践经历用以说明自己的综合素质。
02 材料准备周期:至少在ddl截止前提前2周开始准备
中传的申请材料比较特殊,每一项都有专门的模版,而且涉及专家推荐信的撰写及签字等环节,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一定不能临到申请快截止才报名。
尽请保持耐心,细致地梳理和总结本硕期间自己的学习成果,认真分析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再次强调,材料评议的分数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大于初试成绩,直接决定了能否进入初试以及你在导师心目中的学术潜力。千万不要觉得整理材料浪费时间,如果能在材料评议环节取得前2名的成绩,那么在接下来的初试备考及复试环节会从容很多。
03 材料上传复查:反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材料十分庞杂,在提交系统前一定要多检查几遍,因为材料一旦提交便不能修改。常见的失误包括:上传的某项材料是不是最新一版?论文中的图有没有跑偏?个人简历里有没有忘记更新的荣誉奖励?可以分模块自行查漏补缺。建议科研计划等材料可以打印下来自查,会更容易检查出排版、错别字等细节问题。
2 初试备考
备考期间我的生活极其单调,学习节奏为:8:40-12:00;14:30-18:30;20:10-22:30,00:20前睡觉,其中19:00-19:50是每日固定的健身休息时间。因为自己是在得知材料评议第一时才开始认真准备人文社科和学术写作,较为仓促,以下个人经验更适合于临时抱佛脚的同学。
01 人文社科科目阅读范围
如果你的备考时间非常紧张,个人认为中传23年人文社科的参考书不必做到每本精读。必读重点书目有《媒介学教程》《哲学导论》《世界文明史》《社会科学方法论》。
02人文社科科目复习误区及方法
1.死记硬背
23年的中传博士的人文社科考题非常的开放,功夫一定要花在平时,多看,多想,多做笔记。例如去年有一道材料题是任选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如果你平常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片面,现场临时编也是无据可依的。因此备考时参考书目的理解➕日常的积累显得格外重要。
2.每本精读
因为是以考试为导向,因此建议在阅读时一定要调动应试思维,而不是无目的的线性泛泛阅读。例如,《哲学导论》的考点集中在前4章;《媒介学教程》核心就是掌握媒介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世界文明史》上下两册阅读量极大,但其实核心考察的是考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常识及能否运用历史的视野看待现代文明。
这些书目只读一遍读原本可能未必能够掌握精髓,可以辅之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从而能够真正应用于特定材料的分析中。
3 材料评议
01学术写作
自己学术写作科目的考试成绩并不是非常可观,个人认为是由于立意偏颇造成的。不过考场写作其实有模板化的套路,需要做到立意准确,结构完整(写到三级标题),字数符合要求(5000左右),可以根据年度热点来押题模拟训练。
需要提醒的是,学术写作的时间非常紧张,考场上除了审题几乎没有额外思考援引案例的时间,考前需要专门对平常积累的案例加以识记,真正需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爱传播会在9月中旬左右推出关于中传初试学术写作课程,课程老师是中传的博士,会讲解考场写作的套路类型,并在考试前出预测模拟题供以大家训练!
4 复试准备
初试结束后的一个月左右便会公布复试结果,在此期间的等待过程非常煎熬。这一阶段推荐看看爱传播的复试公开课,重点围绕科研成果、科研计划、学术前沿进行全方位回顾。我确定进入复试后报名了模拟辅导,学长学姐和我进行了复试演练,进一步查漏补缺。在复试环节每个学院的具体复试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学院会通知做PPT),就电视学院而言,复试时的考核包括:
1.中文自我介绍及代表作介绍(可以提前背熟,5分钟左右);
2.一道150字左右的英语材料题(朗读一遍材料➕提问核心思想是什么➕你的看法);
3.一道专业抽题(我抽到的题目是如何利用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
4.专家提问;
回答时自信大方即可(坐着回答),过于紧张会导致专业抽题环节整段垮掉~因为即便确实遇到没有准备到的问题坦然应对就行,前提是你的思路清晰。
其实老师们都很nice~毕竟能进入复试都是对你的认可。
三、稳住,你就赢了!
“心态”是整个备考过程中最“虚”也最“实”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就业机会冲突。大部分的高校博士招生非常晚,基本集中在研三下学期的3-5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选择了读博,你需要放弃同时期招考的公务员考试、事业编等。
二是备考战线漫长。我个人其实是属于在“大是大非”的人生关键转折节点极易陷入焦虑情绪的考试选手,这也使我在申博的前期与中期阶段受挫时几经在崩溃边缘徘徊(上半年没有参加秋招,无就业退路)。
因此,23年申博的同学如果属于以下这种情况:抗压能力一般不是天生的乐观派、没有老师引荐/指点、博导名额不确定/并未积极回复,建议:
1.在秋招/春晓招时留意下就业机会。例如,有些国企、研究所的笔试/面试比考公稍微轻松,学历背景和综合素质较好基本就能拿到一个offer。自己在秋招时就是吃了“专一”的亏,你会发现其实心里有底还是会松弛很多,学习时也更有底气;
2.节约科研计划的撰写时间成本。科研计划是申请任何一所学校的必备重点材料,对科研计划选题有疑虑的同学可以联系科科咨询相关辅导;
3.保证睡眠时长,一定要定期抽空锻炼身体!
回望考博这近一年的光景里,日日重复,但也日日新。想对正在备考的你们说:ko不了你的会让你更ok,一定要持存等待天明的信念和勇气!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