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 8:44:48 阅读:73 发布者: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2, 35(5)侯洁 邵雪梅 马子寅 吴萍
摘要
目的探索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为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团队的人才引进提供借鉴。
方法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回溯其个人特征、教育经历及成长历程等履历信息,分析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
结果通过对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年龄、性别、职称、学位以及留学经历等成才历程进行总结,得到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并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初步分析了教育背景对其成才时间的影响。
结论根据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特征和教育背景研究,希望能够引导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向,为优秀人才的选拔提供支撑。同时提出完善人才选拔机制、鼓励科研合作、优化人才考评机制,促进更多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学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科技队伍的实力和水平[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在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基础研究队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人才资助体系中设立最早的项目类型,设立之初就已提出"对于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优先予以支持"的政策[ 2 ]。其宗旨是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展开基础研究工作,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和创新科研能力,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
青年科学基金是青年科技人才的起步基金,其定位主要是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用于创新和开展协同研究的能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 2 ]。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总结2010—2019年十年间共910位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基本情况、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寻求青年科研人员成才的影响因素,探索医学院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为医学院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1 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基本情况
收集学校2010—2019年获得国家青年基金者,共计910人。对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基本情况,主要是从他们的性别分布、获得基金年龄分布以及获得基金时职称的分布情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基本情况
由 表1 可知,从性别分布的情况来看,学校910名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男性共255人,占比为28%,而女性655人,占总人数的72%。可见,在医学院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分析主要原因,在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女性科研人员基础总体人数较男性多。同时,近些年来为了改善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激发她们的创造力,社会各界对女性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3 ]。
从获得基金年龄情况看,发现获得资助的申请人最小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与女性的获批高峰分别为31岁和35岁两个年龄点,年龄在30岁之前和35岁之后(女)的获资助人数并不多。可见,30~35岁为青年科研人员的黄金年龄,他们经过几年的职业历练,知识结构逐渐清晰,科研思路也逐渐成熟,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年富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少[ 4 ],获批青年科学基金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
从获得基金当年的职称来看,学校910位青年基金获得者当中,高级职称的共126人,占比仅为13.8%。可见,获得基金当年为中、初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才为主要力量。另由 表1 可知,初级职称的占比增长非常明显,由2010年的19.4%增加至2019年的49.1%,已接近半数,而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才储备有一定基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队伍也是日益壮大,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国家级项目成为高校评定职称重要条件之一的现实情况有关。
1.2 学科领域分布
如下 表2 可以看出,基金委八大学部中,医学科学部占比最高,其次为生命科学部,除地球科学部外,学校青年人才在各学部中均有所突破,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如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另外由 图1 可见,占比最多的医学科学部中,其中神经科学(H09,103项)、心血管(H02,96项)和肿瘤学(H16,83项)位居前三,而消化、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和预防医学的青年人才在青年基金的竞争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总体而言,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能够不断推动和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影响力,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背景及成长特征分析
2.1 本科就读院校情况
就本科就读院校而言,学校所有青年基金获得者中,361人毕业于原985、211,双一流院校占39.7%,有546人毕业于非985、211的一般高校,另有毕业于军队院校和国外高校各1人。另外,对本单位近年申请人的研究发现,本科为原985、211,双一流院校的申请人,中标率约为15%;而本科毕业于一般高校的申请人中标率约为12%,两者差别并不显著。本科毕业于一般高校的546人中,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医科院排名科技量值前十的医学院校有472人,占86.4%。可见,重点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有着优势,而一般地方高校在科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优秀的本科教育能够使青年科技人才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扎实的基础知识,优越的科研条件,能够有机会接受名师指点教育熏陶。同时,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才,不仅需要优越的外部环境资源,与个人内在的努力程度也是不可分割的。
2.2 青年科技人才的最高学位情况及"师承效应"
2.2.1 青年科技人才的最高学位情况
本文研究的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833人,占总人数的91.5%,只有77人不具有博士学位,说明具有博士学位更容易获得青年基金的资助,在科研活动中也较为积极。高水平的研究生阶段教育意味着高质量的科研训练,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 6 ]。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在学习阶段的主要是个人知识不断积累,内在素质不断优化的时期,包括大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在此阶段的主导活动就是学习、吸收与继承,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自己明确而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7 ]。
2.2.2 博士阶段的"师承效应"
在研究数据中发现,在纳入研究的910位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有328位博士毕业后留在原单位,占比达到36%,其中大部分在导师团队继续研究工作。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是以后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积累,此阶段进入导师研究团队,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能够有扎实的研究基础、稳定的研究方向、熟悉的工作环境,对于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研究能力至关重要。导师的引领对青年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是在思维方式、研究逻辑、治学态度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毅力[ 5 ]等方面给予学生重要的影响。在医学领域更有稳定的人群和病例资源等优势,有利于他们在人群分析和病例随访等方面进行研究。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对导师以及整个团队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相长,形成"师徒型人才链",良性循环,积累学科优势。
2.3 境外留学及工作情况
2.3.1 境外留学基本情况
本依托单位910位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仅有196位有海外学习和访问学者经历(赴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术访问3个月以上者计入),约占总人数的21%。研究数据显示,在本科和硕士学习阶段,只有较少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比例仅为5%;博士阶段大多数为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在国外做博士后或者访问学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大部分科技人才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国外的科研机构能够在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等方面使他们有所提高[ 6 ]。同时表明国内的部分高校,不论在师资教育水平还是在实验室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并不输于国外高校。
2.3.2 境外留学国家及地区
海外学习及工作主要集中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是我国与发达国家进行科技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就学校而言,根据现有数据显示,神经科学、口腔医学等重点学科的人才交流活动较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在国际科研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应当鼓励青年科技人才选择海外访问学者或者从事博士后工作,充分接触学习国外前沿的技术领域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进行科研合作交流,从而拓展自身的成长空间[ 8 ]。
2.4 教育背景对青年人才成才时间的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数据,选取教育背景中本科院校级别、留学经历以及最高学位为博士学位3个变量,采用SPS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以上教育背景变量对青年科技人才成才时间的影响。
由 表3 可知,本科院校级别对青年科技人才成才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424>0.05),而博士学位(P<0.01)和留学经历(P<0.01)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才时间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博士学位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才成才时间更短;留学经历的回归系数为-0.811,表明有留学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成才时间,与前文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 关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与培养的启示
2018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本文通过回溯910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和教育背景,对他们的履历信息进行了总结分析,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多元合作的科研环境,更好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助力,现有如下启示。
3.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针对青年人才长期稳定的支持体系
根据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分阶段进行选拔和培养[ 9 ]。对于35岁以下刚开始独立主持科学研究的青年人才[ 10 ],我们设立了青年培育基金,主要针对科研选题和研究思路进行把关,同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实验环境,进行科研启动。通过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使青年科技人才能够专注研究工作快速成长积累,获得更高级别的经费支持。为了加大培养力度、形成聚集优势[ 14 ],学校针对45岁以下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杰出人才,同样设立了启动基金,聘请院士或杰青为导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国家级的优秀人才。对于引进的优秀拔尖人才,除了科研启动经费、年薪制、住房补贴等保障外,学校还对实验室分配、研究生招生资格等政策予以倾斜支持。
3.2 鼓励青年参加国际(地区)科研合作交流
本研究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海外经历,虽然在基金申请中并无明显优势,甚至可能还会延长其成才时间。但大部分青年人仍然认为海外学习的经历能够给他们接触国际学术前沿提供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科研视野,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故建议基金委或依托单位通过顶层设计,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支持渠道,从各个方面给予条件,鼓励并且支持他们走出去,与国际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地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定期访问交流,还要鼓励青年学者参加国际高质量学术会议并且开展合作研究[ 11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可以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立足国际科学前沿,最大化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也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学习,引进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制度,改善本单位的科研环境,形成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建设成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加强多元化学术和科研背景历练,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培养一流的青年科技人才。
3.3 优化人才考核机制,充分调动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发布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同时,科技部等五部门联手开展清理在科研项目评审以及人才评价等科研活动中的"四唯"现象[ 12 ]。长期以来的评价机制,笼统地以项目级别、成果等级作为评价标准,而非依据青年人才的类型、成长规律和人才阶段性特征来制定评价标准[ 13 ]。在此背景下,单位已停止对论文等成果的简单数量奖励政策,我们要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建立更加科学的、个性化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侧重考察其科研潜力,不能过于强调成果产出数量,还要打破学历、资历、职称等因素的限制,不拘一格,实现个性化评价,充分调动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
综上可见,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紧跟国家最新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利用青年科技人才特有的成长规律和积极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把握他们成长特征的同时充分调动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较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就学校而言,历年设立校自然基金、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基金以及校培育基金等科研启动基金,今后更要加大学校培育项目的资助力度,助推优秀人才成长,拓展科技人才储备。同时,联合人事部门加快引进青年人才政策落实,包括个人待遇、实验室建设、研究团队等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提升他们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快速且稳定的成长,促进更多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