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9 16:59:29 阅读:105 发布者:
选择导师对每一位准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同学还不知道怎么选择导师?也不清楚该怎么联系导师?现在了解一些常识,提前做一些准备还是有必要的。注意咯!这里有一份干货指南,请查收~
【一、什么样的学生容易得到导师的青睐?】
很多时候,不同导师往往风格迥异,招生“偏好”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有些年轻老师自身还冲锋在科研的“第一线”,可能就更倾向于招到思维活跃、更有冲劲的学生;而有些导师已经“功成名就”,可能更希望招到专业基础扎实、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了解不同导师的风格和招生偏好,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导师,收获心仪导师青睐的可能性也更大。不过无论怎么说,拥有以下四点特质的同学更大概率会得到导师的关注!
(一)初试成绩优
拥有十分出色的初试成绩,绝对是证明自己学习能力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初试成绩优异,只要在复试中没有出现太“掉链子”的情况,上岸的概率就很大了。也能提前在导师心中留下足够好的印象,为后续联系导师提供机会,甚至还会有导师主动联系你,邀请你加入他的课题组。不过我们也不要太关注初试成绩的高低,只要有资格进入复试,就证明你已经相当厉害啦!
(二)复试表现好
1.逻辑能力
出口成章是人人都羡慕的能力,尤其是在研究生复试中,好的表达自然是能轻松引起导师们的关注和青睐。不同于初试,复试一定是更能展现你综合实力的一场比赛。你需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并且是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问题答案,用尽可能流利、顺畅的话语表达出来。这就是让老师了解你临场反应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直接的渠道。所以如果你能够在专业课的问答中展现出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的答案,再加上充沛自然、有感染力的感情,一定会获得导师们的青睐!
2.英语能力
英语能力是几乎所有学科的导师都看重的方面,甚至有些导师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的重要性都不及英语能力。由于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研究生阶段需要查阅大量英语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在不少导师眼里,英语好本身就是天然的科研优势。因此,如果你能具备突出的英语能力,往往能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
(三)综合实力棒
1.健康积极的心态
做学术、搞科研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研究生焦虑”的相关话题和新闻。诚然,研究生的压力源往往是多方面的:科研任务、实验、课程,琐事、人际关系等等。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拥有良好的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情绪管理能力,既是导师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品质。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读研这条路,就一定不要害怕吃苦,要有充足韧劲和耐力。导师都喜欢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所以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要尽量展现你自信、阳光的一面。因此,我们在复试过程中一定不要紧张,不要把它当成决定自己“生死”的一项大考,而是看作一此学习取经的旅程,沉着冷静应对,一定没有问题的!
2.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在研究生生活中,除了要完成学业课程、应对考试之外,还要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阅读文献、课程学习、课题汇报,只是听着可能就已经开始令人头大了。本科生阶段学生的目标是清晰的:漂亮的绩点、丰富的竞赛科研经历,而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则往往是不明确的,很难得到及时的“正反馈”。因此要想处理好这些繁杂事项,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实勤奋,并具有自我驱动力,在每件事情都尽心尽力,如此方能应对自如。并且在研究生阶段,很多导师都并不会给学生的科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更多的情况是导师只负责给你一个方向和一个大致的思路,并告诉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其他都要由自己探索、学习。因此,拥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可以更快的熟悉自己的课题,进入研究状态,更快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导师们更加看重的。
3.真诚的为人
导师任教期间一定已经见过太多优秀的学生,其实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真诚、善良的可贵品质。因此,无论是在复试过程中还是在与导师沟通交流的互动中,我们都需要给导师呈现出我们最自然、本真的特点。如果你平时比较善于与人交往,可以让老师多多感受你的健谈,但千万不可以“油腔滑调”。同时,在着装上也无需打扮地过于成熟,看起来甚至比导师还要“位高权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我们在导师面前就是一个普通、单纯的学生,就要做学生应该做的事,说学生应该说的话,千万不要在导师面前耍小聪明,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哦!
(四)科研能力强
相比于本科的学习模式,研究生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进行时从多个方面都有涉猎,而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的,因此,科研能力及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成为了很多导师考察的首选。最好你在本科期间能够对学术相关的前沿领域和方向有所了解,如果能有相关的项目经历就更加分啦!很多导师都不会要求学生能够有多么聪慧过人,只需要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就可以了。科研能力强就意味着你在日常学习中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二、怎么选择合适的导师】
(一)导师类型
1.专业领域内学术“顶流”
这类导师的职位一般是教授、博导,并且还有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title,曾主持过国家级项目,优质论文数量达到百余篇,导师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
2.年轻有为的学术型导师
这类导师近年来科研水平水平很高,并且可能是某核心期刊的审稿人,此类导师主持的项目一般较多,对学生要求也相对严格,导师的push程度可能和所主持的项目数量以及学生水平相关,导师年龄一般在35-40岁。
3.普通青年导师
这类导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科研和生活,和学生的共同话题较多,能很好处成“亦师亦友”。
(二)导师区分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别导师的类型:
1.学术活跃度
导师的学术活跃度一般是指导师在近几年的学术论文或著作的发表量、发表频率,以及是否参与到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之中。从导师的学术活跃度一方面可以看出导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够说明目前导师仍然是在研究一线,能给予学生更多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科研成果产出速度也会更快。
2.指导性格
选择导师时,还需要考量导师的性格,人品好且认真负责的导师,愿意去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另外导师也分“严格型”导师和“放养型”导师。对于学生来说,“严格型”导师一般开组会的频率比较高,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去学习和进步,有助于让学生在读研期间相对能更快更有效率地产出科研成果,对于未来工作或者读博都更加有利。如果计划毕业后继续深造,想要在研究生期间多发表一些学术论文的同学,这类导师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放养型”导师,一般是指给予学生自由度较高的导师,导师自己的事情比较多,对学生能给予的精力有限,这种就需要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主动去和老师沟通,与导师保持交流。
3.学生毕业率和就业方向
依据当前的学制,硕士研究生一般两年或者三年毕业,毕业要求因不同学科而异,毕业率也是一项在选择导师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学术基础差等原因导致无法顺利毕业外,能否顺利毕业其实也与导师有很大联系。主要原因包括导师的要求过高或是师生互动少等。此外,导师所指导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如何与导师联系】
很多同学纠结要不要提前联系导师,以及怎么联系导师。就这个热点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建议和指南供参考,快来码住!
(一)联系的方式
1.邮件联系
建议能用邮件就别打电话,毕竟相对于电话来说,邮件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一种联系方式,不会过于占用导师的私人空间、时间。
邮件上要写明你的考研打算、个人情况(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实践经验、获奖情况等)、读研计划(对什么感兴趣、读研期间准备怎么做、是否有念博士的打算)等。最后表明你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感谢导师的阅读,并希望得到导师的回复。
2.电话联系
如果你能够找到导师的联系方式并且口头能力表达比较好的话,可以采取这种联系方式。但是先不要急着打电话,应先短信询问老师是否方便电话联系。
最好的时间段在工作日的上班时间打,要知道导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通话之前要提前准备好提纲,在接通后,直接表明自己的学生身份,如果导师有时间,再做进一步的简单介绍。尤其要注意分寸和礼貌,切莫急功近利,留下不好印象。
(二)邮件怎么发
1.主要内容
首先,邮件标题要清晰。老师收到的邮件比较多,如果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标题,很有可能被忽视哦!其次,邮件内容要准确。无论是准备复试也好,准备调剂也好,都要把导师的名字+职称写对,这是最基础的。最后,语言表达要礼貌。不管最后能否成为这位老师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是真诚+感谢的态度,基础的礼貌一定要有。
2.突出自己
可以准备一份简历,简历内容可以包含本科所在学校专业、成绩排名、科研经验、实习经历、获奖情况等。不过要注意,简历里包含的内容一定要是真实内容,不要弄虚作假,如果导师问到你简历中的某个部分,你回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凉凉”了。为避免简历格式乱码,最好把Word转为PDF。
Tips:建议优先使用163邮箱。因为这个邮箱有“已读回执”功能,就算导师没有回复,你也可以知道导师已经看过了。
(三)联系的时间
1.复试前
对于初试成绩非常靠前、且各科成绩比较均衡的同学,属于进入复试比较稳妥类型的,在全面搜集信息、慎重考虑成熟后,可以开始先与导师联系。对于比较热门的导师,早联系能够早些为导师建立印象。当然我们也建议等招生单位发布复试线后再与导师联系。
2.复试后
考研复试之后,如果觉得自己发挥得还不错,可以联系导师了解一下自己的复试情况。但是也不用太过焦虑,等拟录取后再联系其实也不算晚。因为复试占综合成绩的比重比较大,在最终成绩出来之前,导师也不确定你能不能被录取,所以等拟录取名单出来后再联系会更加胸有成竹。
3.时间“禁忌”
有的同学不分时间想起来就联系,要知道导师也是要休息的呀!尤其是选择电话联系的同学,一定要反复斟酌。还有的同学导师不回复就疯狂联系。导师一般都很忙的,已读不回很正常,如果疯狂“轰炸”,岂不是起了反作用嘛!
(四)查找导师信息
1.报考院校官网
一般来说,各大院校的官网都有相应的信息,可以看到导师的简介中都有介绍该老师所在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概况,有的老师的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也会在导师简介里公布哦!推荐大家优先查看。
2.中国知网
已知导师姓名,可以在知网搜索导师的论文,期刊论文首页左下角或文末会有作者联系邮箱,注意识别重名。
3.询问师兄师姐
寻找同报考方向的师兄师姐,咨询导师的联系方式或者相关信息等,这样得到的回答会更加客观、直接。
4.网络论坛等渠道
查看导师有没有注册微博、博客等,可能会附有联系方式。也可以去逛论坛、贴吧、知乎等,有些人会整理导师的名单(网络信息仅供参考,内容不一定准确,大家要注意分辨真假)。
总而言之,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为什么读研,自己想要学到什么东西,然后再思考要选择怎样的导师。联系导师的目的,只是建立一定的联系,所以,联系不到导师、或者初试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也不必焦虑。
转自:“读研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