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2023/8/28 10:29:19  阅读:86 发布者: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本文选自《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当代政治与人类繁荣》

[]大卫·利奥波德  著

刘同舫 万小磊  

1843-1845年这段时期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框架,被描述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的顶峰时期。马克思早期作品的语言、主题和实质内容都有很深的费尔巴哈作品的印记。最近有种说法,认为青年马克思“只不过是前卫的费尔巴哈”,该说法有些夸大,但也不无道理①。(麦克斯·施蒂纳也曾把青年马克思看作费尔巴哈的小跟班②)。

对这两个作者之间关系的全面论述超出了本小节的范围。③此处的评论受到空间、实践范围和本章主要话题的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我简短考虑这些问题:

第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作品的了解。第二,马克思思想和费尔巴哈思想的相似性。第三,马克思本人对费尔巴哈作品的评论。

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作品的了解问题。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作品具有广泛的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早期作品中多次提到费尔巴哈中期作品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路德所说的信仰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领》和《未来哲学原理》都多次被提到。马克思对该时期费尔巴哈不是很出名的作品也很熟悉,包括费尔巴哈1840年对卡尔·拜尔关于“道德精神”著作的书评。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了解不止如此,他还阅读过费尔巴哈更早期的作品。比如,在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之时,马克思参考过费尔巴哈的《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

所有作品中也许对青年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领》和《未来哲学原理》⑥。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批判不感兴趣,或者说未受其影响,而是说马克思更关注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的批判。⑦

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与费尔巴哈思想的相似性,很明显费尔巴哈式的线索贯穿了马克思的早期作品。在对基督教、思辨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论述的三方面,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明显相似。第一,马克思关于基督教和宗教的观点与费尔巴哈的观点很相似。在《导言》中马克思不仅称“人类成就了宗教,不是宗教成就人类”,还支持宗教的迂回构成了人类“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的观点⑧。第二,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基本论述——思辨转变为经验、经验转变为思辨的论辩方式——基本上是在模仿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收缩和扩张的分析方式。第三,青年马克思对科学方法的一些评论与费尔巴哈非常相似。如马克思在《手稿》中称感性意识“必须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这与费尔巴哈的论述“感知和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必然起点”很相似。⑨

上述具体的相似指出我会进一步讨论。鉴于本章的范围,本文接下来将讨论费尔巴哈的终其作品(尤其是他对基督教和思辨哲学的批判)和青年马克思对人类繁荣的描述之间的关系。对后者的分析在本章的后半部分将有充分论述。然而,可以预见的两点相似之处是:第一,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认为,社会和政治关系应该反映至善论的论述,马克思用人性的繁荣作为衡量人类解放的标准,这与费尔巴哈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自然主义论述相似;第二,两人对人性模式的描述有很多重叠,尽管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比费尔巴哈对人性的三体式描述更为丰富,但两人多把共同体的实现——基于相互关心——看作人类繁荣的关键。

这两方面相似的重要性尚不清楚。至善论和关于共同体对人类繁荣的重要性的描述在马克思熟悉的其他作家(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

区分这些相似性和它们的用途也很重要。应他别注意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政治观的实质差异。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费尔巴哈的政治理想一直是现代国家,是那种在美洲建立的共和国(这是他考虑移民的“未来”之国)。⑩而这正式马克思长篇大论批判的政治共同体形式,认为它只实现了有限的、矛盾的解放形式。青年马克思也许使用了费尔巴哈对基督教成就和缺点的论述来阐述自己对当代国家成就与缺陷的理解,但没有证据表明费尔巴哈认同马克思对当代整体的批判(两人之间当然还有其他的政治差异——如他们对私有财产和无产阶级代表的看法——但这些都超出了本章的范围)。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作品的评价。马克思对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极少不进行批判的,但早期作品中包含的对费尔巴哈作品评价的一大特点是温情和主动。第二章中已列举《手稿》中的一些例子说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作品葆有强烈兴趣——马克思称费尔巴哈因为“他的伟大成就”和向世界展示自己结论的“低调简单”而受到推崇——但这种溢美之词也出现在马克思已发表的作品中。⑪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与鲍威尔不同,理由是只有前者“揭示了真正的奥秘”⑫。甚至,在这本书中整体上评价费尔巴哈为维护“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并批判鲍威尔式的“批判性批评”⑬。后来马克思获得了一本《神圣家族》,他写信给恩格斯称,他很吃惊这本书不曾包含令他们羞愧的内容,尽管他承认从自身当时的先锋观点来看它“对费尔巴哈的崇拜”制造了“一种幽默印象”⑭。青年马克思在与费尔巴哈的书信中真诚表达了对他的推崇。在一封书信中,马克思盛赞《路德所说的信仰的本质》和《准则》,称它们比“所有当代德语文献加在一起”还要重要,并对费尔巴哈称“我对你满怀敬意,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是热爱”⑮。

青年马克思还认为,费尔巴哈的“真正的理论革命”中的几个线索尤其值得赞扬。⑯有趣的是,这些线索与上文中提到的费尔巴哈同马克思对基督教、思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述的三大相似之处相一致。马克思赞扬费尔巴哈基本完成了德国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称只有费尔巴哈认识到人们在“完美的天堂”中找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反映”⑰;费尔巴哈被尊为“就哲学的真正征服者”⑱,据说费尔巴哈是第一个将黑格尔哲学理解为一种“思辨和神秘的经验主义”的人⑲;费尔巴哈对正确的科学方法有深刻的见解,费尔巴哈认为调查的起点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经验性的,科学必须从“积极的、感性证实的事物”开始。⑳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成就的论述中都没有谈到未来社会(本章的主题)。然而,这是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的书信中提出的也许是最惊人的问题。在一篇公文中,出来费尔巴哈的其他成就,马克思还认为他“为社会主义有意无意地提供了一种哲学基础”㉑。

本文并没有夸大该评论的意义。马克思早期作品和更广的思想文化中的“社会主义”一词的意思在当时很难说是精确或稳定。㉒另外,也许过于重视一个青年爱慕者写给“德国最卓越的哲学天才”的私人信件是不对的。㉓然而,马克思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不清晰或者说是空洞的青春期的热情。

通过论述,青年马克思赞扬费尔巴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对于费尔巴哈理论的本质原则,马克思称其“已被共产主义者理解”㉔。可见,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仅把他的理论建立在至善论的基础之上,还认识到基于相互关系的共同体是人类繁荣的关键。因此,可以说青年马克思承认了上文中提到的另外两个相似之处。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成就的积极评价中,没有提到后者对理想社会政治制度的看法。鉴于两人在该问题上的分歧,这也不足为奇。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认为社会与政治关系应该反映狭义的至善论的观点,两人的人性模式也有相似之处(认为基于相互关心的共同体是人类繁荣的关键)。然而,围绕这些基本的相似之处,他们得出根本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结论。尤其是,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费尔巴哈的政治理想一直是马克思批判的世俗化当代国家,而马克思认为它只能提供有限的、冲突的解放。

有些读者也许不明白文本为什么没有用(路德是斯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作为对费尔巴哈评价的证据。者篇文章1843年匿名发表在卢格主编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治界轶闻集》中,梁赞诺夫认为欸其作者是马克思。它曾出现在比较早版的青年马克思作品中,令二次引用的人更认为作者是马克思。㉕我并不这样认为,最权威的当代版马克思作品印证了这一点。㉖

转自:“实践与文本”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