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着力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品质”

2023/7/25 17:58:30  阅读:73 发布者: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这两个数据。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学校衡量‘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榆林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王斌主任如是说。

历史文化名城榆林位于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榆林学院是该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着力转型建设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

转型升级牵涉到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就业质量直接体现了学校的育人质量,是学校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标志。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王斌主任表示,“(转型升级)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紧紧围绕‘更充分’和‘更高质量’两个突破口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麦可思研究曾特地邀请王斌主任,请他介绍榆林学院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经验,为其他对接产业快速发展的地方特色院校提供参考。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第一位便是稳就业和保就业。”王斌主任表示,具体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核心目标便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并提升就业质量。落实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上,“打造学校的育人特色、提升就业质量是抓手,高质量就业同时能增强院校特色,提升育人质量,对就业指导中心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

01

打造品牌 促进充分就业

“如何在就业市场上打响学校的品牌,是实现‘更充分就业’的关键。”王斌主任表示,从学校实际出发,关键点有二,一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并帮助学生更早落实就业去向。

※紧跟市场 开拓渠道

鉴于学校区域位置较偏,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加之部分学生求职信心不足,缺乏长远规划等弊端,学校不断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对就业形势和现状有清醒认识,不断培养指导教师的专业程度,在资源有限、人手短缺的条件下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在市场开拓上,学校一方面打破学生固有的、较为保守被动的择业观念,一方面精准定位就业客户,主动挖掘合作企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区域经济建设为着眼点,牢牢抓住榆林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周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企业等。在形式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招聘方式,多渠道宣传就业信息。通过建立就业基地、聘请兼职教授、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利用就业分流渠道,包括考研、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国企,招教考试及应聘国企等,为学生尽早提供就业机会,发布就业信息,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从数据来看,学校为20213511名本科毕业生举办了4场大型招聘会、7场网络招聘会,1200多家用人单位进校宣讲招聘,提供岗位4万多个,与兄弟高校联办招聘会15场,举办各类求职就业指导讲座13场。

※强化服务 提升体验

“除了加强校企沟通外,就业市场的建设需要品牌效应支持。提到榆林学院,用人单位就能将‘踏实’‘肯干’‘上进’‘好学’与我们的毕业生联系起来。这既涉及人才培养质量,也涉及就业服务质量。”王斌主任说,指导中心为此打造了“就在你身边”的就业服务品牌,旨在实现全方位、不间断的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有任何就业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聊天群、电话、邮件或办公室现场咨询等方式及时获得解答。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印发了就业指导手册、就业月历等,详细列明了当年八月到次年七月不同阶段毕业生应当完成的事情,以帮助毕业生做好求职计划。

“结合第三方统计数据,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8年为71%201978%202087%,应该说我们的指导工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王斌主任表示。

02

关注品质 增强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终体现,王斌主任说,“综合素质有两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一是就业能力。就业指导中心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增长。”为此,学校增强了职业生涯教育以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品质”,从学生进校开始系统化培养就业能力,“以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品质’”。

王斌主任表示,根据学校的规划,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各异。“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是不断提升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生涯课程随着学年变化而变化。”

对于大一新生,学校希望尽早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在入校初期安排了职业生涯体验周和职业生涯测评活动,学生可以切身体验真实的职场状态,了解自己当前的求职能力和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并参与学校开办的为期16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指导中心还有专门的职业发展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不论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都能参与。”

到了大二,学校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探索外部世界,安排学生访谈职场人士,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与素养,从“过来人”口中知晓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

大三则是学生储备就业能力的关键时期,除了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就业能力培养课程外,学校鼓励并针对学生求职意愿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快速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开展分类指导,对各类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帮扶,保证学生处于“就业轨道”。

“到了大四就是学生最终作出就业决策的时段。”王斌主任提到,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侧重于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简历指导以及“一对一”指导就业困难生等,帮助学生找到与自己目标和能力均匹配的工作。

反馈数据显示,2018届至2020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59%70%,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结合之前提到的就业工作满意度递增,可以说我们的毕业生‘品质’是在逐年提升的,其中就业指导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王斌主任说道。

03

健全评价机制 确保高质量就业

在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时,学校非常关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的就业评价项目所产生的数据,包括就业薪资、用人单位类型、专业与工作相关度等客观数据,王斌主任介绍道,例如榆林学院以农村生源为主,“毕业生能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就业,对家庭阶层的改变是有益的,这就是高质量就业。”同时,就业指导中心比较关注满意度这类主观指标,“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感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可以反映当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连续的数据变化能帮助学校判断培养过程、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毕业生就业指标除了用于衡量就业情况外,学校同时将其用于建立目标考评和责任考评的“双评机制”,将就业任务落实到院系和个人,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保障网络”。

具体来看,在就业工作的目标考评中,学校将就业工作目标逐级细化,并做好过程管理,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逐级考核各级主体目标完成情况,并建立奖惩机制。

在就业工作的责任考评中,明确了学校和部门的职责,夯实院系、教研室、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的主体责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就业职责落实到个人并与评先评优挂钩。例如,对于未能完成目标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当年度第一责任人和具体相关负责人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任用,职称评聘推迟一年,并适度削减经费。

从学校实际来看,推进“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虽然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归根到底是将就业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指导,打通三个关键环节,这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发力点。”王斌主任总结道。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