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书介 | “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中国设计,让理想照进现实

2023/7/18 14:06:06  阅读:105 发布者:

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20世纪波澜起伏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段重要的插曲。现代设计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19世纪下半叶,作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艺术回应,现代设计运动率先在英国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现代设计运动在欧美现代都市中此起彼伏,并在20世纪初汇集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潮流。

中国的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最早可追溯至洋务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后浮出水面,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上半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设计高等教育,要等到二战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也即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到成体系、成规模的发展。而以市场为导向、走进千家万户的设计实践,则要等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 第一辑

《无中生有:设计的艺术》 汪大伟

《短信》 赵健

《问学色彩之道》 宋建明

《设计的基因》 李立新

《空山鸟语》 赵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外源性现代化,按照罗荣渠先生的说法,是一种精英思想引领、超经济手段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这使得与之相关的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常常处在理念先行的状态以及“正名”“启蒙”和“学科地位”的焦虑之中。设计在中国的“正名”,实际上是一个消化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外来词汇的过程。图案、装饰艺术、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工艺美术、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外来词汇,本身就带有多种含义,即便在欧美也有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解释,再加上中日两国的翻译,情况就更为复杂了。迄今为止,中国设计界对上述词语的界定也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设计“正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术思想研讨的过程。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一过程又受到自上而下的学科目录调整的影响,不断形成一些争点和兴奋点。新中国设计教育和学科建设,起先是在工艺美术名义下展开的,由此形成了广义的工艺美术(约等于设计)和狭义的工艺美术(特指手工艺)两种用法。1990年,“设计”一词悄然进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与“工艺美术”搭配使用。1997版学科目录,“设计艺术学”替代“工艺美术学”和“工艺美术设计”,在学界引起了不小波澜。1997版后又有2011版学科目录,艺术学脱离文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名正言顺的一级学科,包括各门类设计实践和研究。至此,近30年的工艺美术与设计之争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视野中,人们逐渐舍弃“美术”这个过时的西方概念,转而用传统工艺来指称传统工艺美术,用物质文化研究来涵盖内容交叠的工艺美术史、社会生活史和科技史研究。

设计终于被“正名”了,然而,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学科目录中,设计的学科归属又成为一个让“学科带头人”们焦虑的新问题。

设计学理所当然地隶属于艺术学,还是也可以同时属于工学?

工科院校中的设计学,与艺术院校中的设计学,二者如何共存?

2011版学科目录中,设计学注明可同时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而在2022版学科目录中,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放到了交叉学科门类下,艺术学、工学的授位顺序被颠倒过来,工学在前,艺术学在后;留在艺术学门类中的设计学则被去掉“学”字,只能授予研究生专业学位;与此同时,艺术学理论更名为艺术学,既包括一般艺术学研究,也包括各门类艺术的史、论、评,其中自然也包括设计史论研究。在新的学科目录中,设计一分为三,占据显要地位,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发展设计学科、培养设计高端人才的重视,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艺术设计院校的选择焦虑,引发了有关设计学学科定位的诸多讨论。

设计是艺术还是技术?设计可否脱离艺术而存在?

宏观地来看,设计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造物活动中的一个谋划环节,涉及诸多因素,很显然,这些因素并不都是艺术因素。回顾现代设计在欧洲诞生的历史,我们会看到,虽然所有的造物活动都有谋划环节——包括工业革命以后的机械化制造,但设计史所关注的现代设计,更多是指艺术家主动参与造物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专业活动。这种被称为“设计”的专业活动(包括艺科融合的设计)放到艺术界,会被看作是一种能与表意艺术(旧称“美术”)并驾齐驱的艺术形态,占据中心和主流位置;但如放到理工科,即便增加再多的科技成分,设计也不可能位居主流。或许,设计不可能脱离艺术、设计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艺术学的道理正在于此。

宋建明 《问学色彩之道》内页

现代设计的发展,通常与“轻工业”“服务业”而不是与“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相关。轻工业、服务业涉及衣食住行用,涉及生活方式、消费和时尚,与使用者的感受息息相关。设计之为艺术,在于它始终与人的主观感受相关。设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那些与美好生活感受相联系的造物和服务活动,现代如此,古代亦然。只不过,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在现代社会原则上人人可及,而在古代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资格享用。

2009年,杭间先生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设计成就时,首次提出了“设计是一种启蒙,是一种生活启蒙”的观点。新文化运动,倡导思想启蒙,以先进的思想启迪民智。但对于广大民众,甚至也包括精英知识分子自身,更深刻的启蒙不是从书本和理论中来,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在此意义上,生活启蒙的作用,殊不亚于思想启蒙。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不仅使中国后来居上,提前实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憧憬的“四个现代化”,而且使现代化在日常生活层面充分展开,使异域的、想象的、抽象的现代性成为在地的、现实的、具身的现代性。

李立新 《设计的基因》内页

日常生活的现代化,给了设计从院校走向社会、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机会。设计为衣食住行用服务,装饰美化人民生活。设计之为生活的启蒙,在于它提升了生活的美感,使衣食住行用不仅仅是在满足人的温饱需求,而且使人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和更愉快的体验。正是在这种身心愉悦的生存状态中,被工业化、都市化进程“连根拔起”的现代人重新安顿下来,重返感性的、人性的家园。

现代与传统、理性与感性、机械与手工的矛盾冲突,更多是在现代化初级阶段上发生的。随着现代化进入高级阶段,曾经的矛盾冲突会得到协调和解决。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充分展开,传统文化始料未及地获得了复兴和振兴的机遇。人们发现,品茶、品香、写书法、弹古琴,与开汽车、坐飞机、刷手机、享受现代生活并无必然的矛盾;在逆城市化进程和新时代乡镇建设中,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融通古今的现代东方文明,绝非不可能之事。上一代人纠结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矛盾,一夜间冰消瓦解了。设计既可以服务智能城市、建设元宇宙,也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活化,二者并不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设计学界所进行的设计启蒙,多表现为“启蒙”决策者和管理者,为设计的学科地位摇旗呐喊,为国家建言献策。2011年以来,随着设计学成为名正言顺的一级学科,设计的思想启蒙已阶段性完成任务,继之而起的应是设计的生活启蒙。从设计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来看,中国设计看似已领先全球,但从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来看,中国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计有必要走出学院高墙,从自上而下的驱动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其终极检验标准,应来自因设计而提升的百姓生活品质,而非来自学科评估和各类远离市场的宣传说教。

百姓日用即道,此为设计之正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感谢提出了设计之为生活启蒙的杭间先生,也感谢他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提议出版此套文丛并推荐本人荣任主编。本文丛以“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为题,汇聚中国当代设计界中坚力量,既包括设计史论类学者,也包括设计实践类专家,以个人文集形式系统呈现其学术、思想及实践成果。首批入选者,多数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接受过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开路者的教诲与感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为中国设计界的骨干和带头人。

改革开放40余年,伴随着市场的繁荣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中国设计由理想变为现实,由弱小走向壮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设计必将更全面、更深入地走进生活日常,在日用即道中产生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和中国风格,产生令自己骄傲、令外人羡慕的有东方韵味的生活方式。

理想在现实中潜行了百年。“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期待本套文丛,在这个新历史起点上,起到某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丛总策划 杭间 陈岸瑛

主编 陈岸瑛

杭间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设计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重要人才项目。

陈岸瑛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项科研课题,组织策划一系列大型学术活动。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作者),2018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2020年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