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4 10:26:11 阅读:84 发布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认知类型学视野下
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
ISBN :9787544676366
出版时间 :2023-06
作者 :李勇忠 著
定价:47.00元
限时优惠:32.90元
本书简介
量词是跨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以量词所在的表量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表量结构的异同,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优势互补中揭示语言类型与认知思维的关联,旨在挖掘学科间的共通之处,推动认知类型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本书对于汉英语教学、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交际乃至人工智能中的分词处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勇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机构——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西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西省外语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别荣获江西师范大学课堂教学“十佳”教师(2014)、熊智明教师奖(2015)和全国明德教师奖(2016)。两次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分学科(中国语言文字)排行榜(2017、2020)。曾任教育部高职高专其它语言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0)。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叙事学。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四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教材两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一项、省级项目(含重点)十多项。多次获省社科成果奖和省教学成果奖。
序
文|王寅
(一)
21世纪初在我国各大期刊上读到李勇忠博士多篇关于“转喻”的论文,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算是“初知”这位后生。他在我国语言学界掀起的转喻研究热潮,使我预感中国认知语言学界要出新星。后在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见到了这位青年才俊,算是“初交”,开始了我们的学术交流。2015年我还应他盛情邀请去江西师范大学讲学,近年来又读到了他多篇论著,算是“初认”这位博学多产的学者。今天他又寄来2016年度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类型学视野下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并向我索序,我便仔细阅读大作,算是“再认”了这位出类拔萃的双肩挑教授。我手捧打印初稿,仔细学习,感触颇深,确实有话要说。
2015年,在获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英表量结构的认知修辞研究”之后,李勇忠教授进一步拓宽了视野,走上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之路,将目光聚焦于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点,尝试基于建构和发展“认知类型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从语言类型到认知类型,从语言共性到认知共性,从语言本体到人类思维,体现的正是“语言学是人学”(潘文国,2006;李洪儒,2001,2002,2005)这一“人本主义”哲学观。
(二)
本书有诸多亮点值得关注,具体包括:
第一,符合当下我国大力倡导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在人文社会界提出“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所提倡的“跨学科”一脉相承,旨在突破传统学科分类太细的缺陷,避免使学生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过失。我们的文科教育必须拓宽学术视野,当培养“十字型”人才,既要宽,也要拔尖(这是相对于原来提出的“I字型”人才而言的,只讲拔尖)。学界一致认为在宽基础上拔出的尖才会更尖。这不仅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为世界文明也贡献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学人们认识到在这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结合部很容易出成果,李勇忠教授正是沿着这一科研思路写出了这本专著,尝试将亦已成为主流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相结合,来建构和完善“认知类型学”,填补了国内语言学研究的空白。
第二,有利于增强汉英对比研究的说服力。国内的汉英对比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大多偏重于对比具体的语言现象,基于这类微观研究得出的诸多结论缺乏理论说服力,甚至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学人们普遍认为,这类对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视了不同语言类型的本质属性以及具体证据的系统性,缺乏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本书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跨学科的突破,而且还基于认知类型学较为系统地进行了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既有论点,也有论据,完全符合学术规范。本书从“现象观察、理论描写、理论解释”三个层面分析了汉英表量结构中常见的形式、语义和语用现象,为日后更大范围内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为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受《马氏文通》的影响,依附于印欧语法体系,这在百年前西学东渐的年代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但学界早认识到这种“削汉语之足,适西方葛郎玛之履”的弊端,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修补方案。本书通过对比研究汉语惯用的名量搭配与英语稀用表量结构的现象,发现这一对比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故而主张将其上升到认知类型学的层面上来解释,使得该研究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且通过具体的语言结构分析,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认知结构上的异同,可望为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新的视角。
第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语言学界的类型学研究。我们知道,从事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大多为西方学者,因为他们用的是拼音文字,掌握多种语言相对容易;而对于讲汉语的东方人来说,要掌握多种语言相对较难,因此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寥若晨星。李勇忠教授敢于啃这个硬骨头,勇于攻克薄弱环节,这种科研精神确实值得称道。
另外,西方人多长于描写语言类型,缺乏对语言共性的理论阐释,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认知语言学注重语言使用主体的人,更关注人类的思维共性,因此它对于认知类型学的研究确实具有开拓性和实用性。本书第二部分所归纳出的一系列汉英语民族在思维模式、身体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有利于我们从认知角度深刻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第五,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既有理论发展和创新,也有实际语料支撑和具体论证,这一科研思路本身就很值得学习,是那些仅注重数据调查和分析统计的文章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还认准了对比汉英“表量结构”这一方向,切入点选得很好,确能体现出汉英两种语言类型之差异,这对于汉英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为汉英语学习者学习表量结构提供直接指导。这项基于认知类型学的对比研究对于汉英互译实践、跨文化对比研究、人工智能中的分词处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 Byron,1788—1824),在题为《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She Walks in Beauty”)的诗中有这两行诗句: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
(静谧的思绪恬然诉说,这朵灵魂的高洁优雅。)
不曾想,“这朵灵魂”化作了拨人心弦的优雅音符,奏响了当代研究汉英表量结构的新乐章,值得我们为其点赞。
(三)
“继承创新”堪称是科学研究的永恒座右铭;“与时俱进”亦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最强音。文人为实现强国梦所能做之事,就是不断提出新理论,摆脱“照着说、跟着说”之旧习,践行“想着说、领着说”之新风,这便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学人应为建设思想强国有所作为(王寅,2020)。我们当在“新时代”号角的召唤下,在“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以能实现钱冠连先生的期盼——“把自己的述著留在历史这把筛子的上面而不是下面”(王寅,2020:序)。李勇忠教授《认知类型学视野下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这本专著不仅开启了我国认知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也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类型学迈上一个新台阶,必将留在“学术的历史之筛”的上面。
日前,我还向李勇忠教授约稿撰写体认语言学方面的论文,他欣然应允,第一篇已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上,第二篇将发表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上。可见他不仅对认知语言学,而且还对体认语言学作出了贡献。我们衷心期望他能够出版更多力作,为我国语言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继我们对他的“初知、初交、初认、再认”之后发展至“深交”。这“深”不仅在于我们之间个人友谊的加深,还在于他的研究必会不断深入,更在于我们要不断在学术上加强交流,科研上携手前行,为“平视世界”“逐步走向学术舞台中央”添砖加瓦。
是为序。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汉英表量结构研究的主要阶段
2 认知类型学视野
3 本书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汉语表量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第二章
汉语表量结构的原型与非原型嬗变
1 引言
2 表量结构原型
3 量名常规关系与表量结构
4 量名非常规关系与表量结构
5 结语
第三章
汉语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的共变研究
1 引言
2 表量结构的“部分-整体”特征
3 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
4 表量结构成分间的映射关系
5 非原型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建构
6 结语
第四章
汉语表量结构中非常规名词的
非范畴化研究
1 引言
2 汉语表量结构中的非常规名词
3 非范畴化
4 表量结构中非常规名词的非范畴化机制
5 结语
第五章
以转喻为本的汉语表量结构变体研究
1 引言
2 表量结构变体与转喻机制
3 表量结构变体与隐转喻机制
4 结语
第六章
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下
“数+量+形”结构的动态意义建构
1 引言
2 “数+量+形”结构分类
3 “数+量+形”结构的动态意义建构
4 结语
第七章
“V+一下”构式的认知新解
1 引言
2 “V+一下”的构式意义
3 “V+一下”的语用功能
4 “V+一下”的词汇化倾向
5 “V+一下”的有界论与认知范畴机理
6结语
第二部分 汉英表量结构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第八章
汉英量名非常规搭配的
认知修辞分析
1 引言
2 量名非常规搭配与隐喻性量词的分类
3 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修辞分析
4 结语
第九章
汉英形状表量结构界限灵活性的
认知建构研究
1 引言
2 名词的有界与无界
3 形状表量结构中赋界的灵活性
4 结语
第十章
认知类型学视角下汉英表量系统的
互补关系研究
1 引言
2 语言类型学
3 汉英表量系统的对比
4 汉英表量系统的认知建构理据
5 结语
第十一章
汉英跨类表量结构的
认知类型学对比研究
1 引言
2 认知类型学视角
3 汉英跨类表量结构对比
4 汉英跨类表量结构现实化机制和认知机制探析
5 结语
第十二章
汉英表量结构句构差异的
认知类型学研究
1 引言
2 类型学中的汉英表量结构
3 汉英句构中的表量结构
4 认知方式的不同:空间思维导向与时间思维倾向
5 语言类型学意义
6 结语
第十三章
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
认知类型学阐释
1 引言
2 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构件
3 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特点
4 认知类型学阐释
5 结语
第十四章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英表量结构的
认知翻译研究
1 引言
2 汉英表量结构的类型学特征
3 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诗性效果
4 汉英表量结构翻译的语言类型学原则与认知策略分析
5 结语
第十五章
认知类型学视野下的
汉语量词重叠研究
1 引言
2 量词重叠的界定
3 量词重叠式的两类语义
4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 汉语量词重叠形义特征的认知理据
6 结语
第十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本书研究性质
2 本书研究概述
3 本书研究今后的开掘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转自:“思飞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