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30 14:03:27 阅读:9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艺术史Academus ,作者小编一号
讲座回顾
2023年6月17日,“夏皮罗与艺术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此次学术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共同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承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大会设置了五个议题,依次为“夏皮罗的学术遗产”、“夏皮罗的形式与风格理论”、“夏皮罗的专题美术史研究”、“夏皮罗的艺术史哲学”、“夏皮罗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开幕式
Inauguration
会议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教授诸葛沂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主任、资深教授陈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和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方立松分别致辞。
陈星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介绍了弘丰中心艺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后,他表达了对这次会议能促进形成研究团队、形成学科共识、形成学术研究凝聚力的希望,最后预祝本次会议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和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在致辞中指出,学科建设需要基础文献的建设和对学术典范的认识与研究。夏皮罗在艺术史学科的形成和建设中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代表了艺术史的范式转型。这几年,国内学者对夏皮罗等艺术史学者著作的译介和研究,已经对中国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方立松代表出版社向弘丰中心赠送了一系列艺术史书籍,他盛情邀请各位专家加入研究出版计划,为专业研究者、学习者或爱好者提供艺术史研究的最新示范,也为广大艺术创作者呈现理解、反思和借鉴的参考文献。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主题演讲
Keynote Speech
沈语冰教授带来了“夏皮罗与艺术史学”的主题演讲,论述了夏皮罗在艺术史学科当中所具备的典范意义。他的演讲围绕三个方面——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文献的累积、典范的出现、典范的转移。沈老师强调了学术翻译在艺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研究者可以在翻译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当学者们对于印象派的讨论还局限在技法和美学,比如对于色彩的关注、外光画法,对于涂绘笔触的乐趣的追求等时,夏皮罗却注意到印象派绘画的社会基础,注意到城市的流动性,新的资产阶级对于新的城市感受力的状况与印象派感受力的状况的一致性,夏皮罗的发现是具有原创性的。他还以T.J.克拉克、托马斯·克洛对夏皮罗印象派研究的评价,以及乔纳森·克拉里对夏皮罗论塞尚的援引,讨论了夏皮罗在其专精领域的崇高地位。最后,他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分析,例证了夏皮罗敏锐的学术眼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大量研究发现,特别是其艺术史研究的典范转移的意义。
第一场
夏皮罗的学术遗产
发言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王春辰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杨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教授诸葛沂
主持人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教授、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
李庆本
中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是国内最先以夏皮罗美术史学为博士论文题目的学者。他在发言《夏皮罗的美术史研究意义》中指出,当代的美术史学研究正处在多学科转型之中,各种理论话语相继进入美术史学研究中,使得传统的美术史学有消匿之虞,但美术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又使得它能够在吸收、融合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学术生命力。夏皮罗在其一生中积极地借鉴多学科的思想理论来具体地研究美术史学,他对美术史学及美术的研究和贡献,可以说为当代深化思考和加强美术史学研究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杨振宇教授以《迈耶·夏皮罗与二十世纪有关语词与图画的讨论》为题,他指出,有关语词与图画的讨论由来已久。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到十八世纪莱辛,以及歌德和温克尔曼之间的精彩对话,继而又有J.G.赫尔德介入讨论。二十世纪以来更有众多艺术史学者继续讨论,并成为潘诺夫斯基等学者图像学中有关文-图的主要内容。其中,迈耶·夏皮罗也就此相关问题有过思考与写作,尤其是以《词语、题铭与图画:视觉语言的符号学》一书为其代表。若与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等文章的论述,以及阿尔珀斯在《描绘的艺术》一书中第五章“看着语词:荷兰艺术中的文本再现[Looking at Word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exts in Dutch Art]讨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夏皮罗的独特学术视角。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诸葛沂教授讨论了《迈耶·夏皮罗与思辨实在的艺术史》。他指出,近年来思辨实在论运动影响了包括艺术史在内的诸多学科。回观迈耶·夏皮罗的学术生涯会发现,夏皮罗很早就体现出疏远图像学的倾向,他本人还创作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并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形式概念,以克服艺术史中的理想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夏皮罗的研究展现了思辨实在论的艺术史潜力,并为基于此原则的艺术史方法论的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场
夏皮罗的形式与风格理论
发言人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高薪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蒋苇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王弘远
主持人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金影村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薪副教授谈论了《迈耶·夏皮罗的风格理论再探》。她指出夏皮罗在作为症状的风格中看到的既不是艺术意志,也不是形式本身,而是充满张力的两极:它一头通向艺术家的人格,另一头通向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尤其在那些风格成问题的地方,夏皮罗最擅长捕捉艺术家与具有决定性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正是这一点,使他的艺术史论充满魅力。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蒋苇老师讨论了《迈耶·夏皮罗的风格更新理论》,她提炼出夏皮罗的风格更新机制,这一机制解释了法国南部前文艺复兴雕塑风格的出现以及绘画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具象到抽象转变的原因,在形式主义的自律和意识形态的他律之外,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的经验感受的风格变迁理论,沿着人文主义的理路与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汇合。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的王弘远老师以《迈耶·夏皮罗的形式主义与形式分析实践研究》为题,提出夏皮罗的形式分析的几个特点:一是善于使用形式试验法;二是经常以边框、图域、图像的复杂互动为框架分析视觉艺术;三是提出了“不完全协调”概念,以指称某种复杂的艺术形式。
第三场
夏皮罗的专题美术史研究
发言人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博士后马萧
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编辑高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讲师王欣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副研究员唐卫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许珍妮
主持人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副研究员唐卫萍
马萧老师的研讨题目为《读夏皮罗笔下的莫奈》,他围绕夏皮罗的《印象派:反思与感知》一书进行探讨。他认为,夏皮罗从科学、文学和艺术史的视角,分别谈与印象派绘画的关系,这是种横向的发散;他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谈到新艺术对印象派的反叛。他认为,夏皮罗对于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了解颇深,正是这种知识框架为夏皮罗提供了从一个文化系统里研判一种绘画风格的高度。夏皮罗的敏感和渊博,让这种眼光不只是一种姿态,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
中国美术学院的高明老师以《观察—素描—批评——夏皮罗1929年博士论文中对罗曼式艺术的分析》为题,讨论了夏皮罗在20世纪20年代的写作,比较了夏皮罗在穆瓦萨克考察期间对罗曼式雕塑的各个部件所作的素描与笔记和他在博士论文中所使用的照片与描述,从而追溯了夏皮罗在二十出头的年纪里所建立起来的视觉分析方法并阐释其对他成熟期写作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王欣老师的讲演题目为《联想“印象派”与“浪漫主义”》,她认为,印象派所感知的对象是一种直接经验,印象派所反思的是如何使客观自然重新获得一种和谐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在"印象派"之处表现为一种受人所调动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在"浪漫主义"之处表现为极为强大的创造动力。感知是非语言性的,基于对未解释的感觉的记录的可靠性;而反思则借助语言工具成型,目的在于保证"想象"不过于僭越感知和反思的边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许珍妮的研讨题目为《夏皮罗,达米施论弗洛伊德—“西诺雷利”遗忘事件考》,该题是基于夏皮罗和达米施对于弗洛伊德一次著名的遗忘案例的考据。夏皮罗和达米施向其中涉及的精神分析路径提出质疑,并在二人的信件往来中利用弗式理论对此案试做出修正式的解析。达米施更是将话题进行延展,引出关于特定文化语境下视觉图像的观看方式的思辨。
第四场
夏皮罗的艺术史哲学
发言人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金影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陈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夏天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研究生陈小光
主持人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蒋苇
浙江理工大学金影村副教授以《风格、性格与人格——管窥夏皮罗艺术社会史研究的人本主义面向》为题,分析了夏皮罗在《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中的论点,总结了他对视觉理论及图像研究的方法与态度。她认为,《艺术的理论与哲学》囊括了夏皮罗对艺术风格、形式与内容这些经典问题的再审视与剖析,对新艺术史各类研究方法(尤其是70年代以来盛行于欧美的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艺术社会史等)的多重反思。更重要的是,夏皮罗对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贯穿该书的一个核心思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佳副教授的研讨题目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的经验与行动”:杜威与夏皮罗之艺术对话》,聚焦美国本土诞生的两位学者——实用主义美学家约翰·杜威与“美国艺术史教父”迈耶·夏皮罗,尝试展开一场美国现代艺术哲学与艺术史之间的对话,分别从艺术史文献关联、相似的美国精神气质、艺术观念上的呼应这三个层面探讨二者呈现出的时代共鸣与相互启迪。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夏天以《美国艺术史中的实用主义:围绕迈耶·夏皮罗、艾伦·卡普罗与约翰·杜威的考察》为题,通过夏皮罗的写作,讨论了艺术史家对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依赖与批判,以及后者对于偶发艺术的影响。他指出,由哲学家-艺术史学家-艺术家所构成的网络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一条美国艺术史中的实用主义线索。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硕士生陈小光的讨论主题为《迈耶·夏皮罗艺术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面向》。他认为,迈耶·夏皮罗的艺术史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内容,又有别于一般马克思主义艺术史,更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的发展方向。夏皮罗本人的艺术史研究是高度自由的,以马克思主义来修饰艺术史的主要目标,在于指出艺术史应致力于它本身的真正自由。
第五场
夏皮罗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发言人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
张佳峰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副研究员唐卫萍
主持人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教授诸葛沂
杭州师范大学弘丰中心副研究员唐卫萍老师以《书画修复与艺术史研究》为题,讨论了意大利艺术史学者、修复专家布兰迪精心构建的术品修复理论体系,认为对于艺术品修复而言,艺术的优先性几乎上升到道德律令的高度。她认为,布兰迪从修复的角度切入了何谓艺术这个问题。唐卫萍老师结合中国书画修复的观念传统对“艺术品修复对于艺术史研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张佳峰老师的研讨题目为《艺术哲学的中国“脸谱”》。他指出,艺术哲学不断更迭的中国“脸谱”,既是中国学界对域外新学选择性亲和的产物,也熔铸着中国传统学术因素和时代关切,既是中国现代学术新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折射出中国现代学术新传统之创构依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当下艺术哲学的知识生产迈向成熟尚需在回顾中走出,在继承中超越。
问答与讨论
Q&A and Discussion
闭幕式
Closing Ceremony
本场会议闭幕式由诸葛沂教授主持,沈语冰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沈语冰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各位与会嘉宾学者的感谢,他认为,本次会议中各位学者的方法是新颖的、角度是多元的,议题是非常具体的。他希望各位学者能够继续深入地、具体地探索艺术史学的成就、特别是典范的意义以及典范转移等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空泛地许诺学科建设的愿景。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