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丨新时代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实践研究

2023/6/14 16:50:58  阅读:71 发布者:

摘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规模、数量的显著增多,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议题也逐渐引发学界关注。尤其是民办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将对高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类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文章通过着重分析新时代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现实问题,阐述民办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和实践举措,为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民办教育工作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将极大增强民办高校师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将为民办高校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基于此,在民办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成为高校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共识,并有效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模式进行探讨,无疑极具现实必要性。

民办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

新时代,在民办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民办高校先进性,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为此,要明晰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科学认识与理解,信仰体系不完善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青年人才、丰富高等教育实践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部分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实际上面临着观念涣散、行动不力、师生参与度不足、支撑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中,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和理解,缺少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从这个维度上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与民办高校的学科教学形成衔接,可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韧性与活力,将对教学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民办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如果加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元素和内容,辅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科教学的厚度和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形成多维素养,增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准确理解。因此,民办高校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水平,对于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二)大学生参与度低,信仰认知缺乏针对性

开展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更好地推进青年大学生的定向培养,能够从意识形态、信仰建构等层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水平。信仰是人们在人生旅途中积淀而成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往往浓缩为对某一对象物的信服与尊崇。但从目前民办高校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太重视,缺乏马克思主义观和认知情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缺少兴趣与热情。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信仰元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图谱中居于重要位置,为大学生励志成才、报效祖国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尤其是围绕民办高校的特点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集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丰富元素,能够对大学生的身心进行有效启迪和引领,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锻造。因此,要客观认识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加以解决。

(三)缺少时代性元素,信仰教育功能单一

新时代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与育人工作具备协同性,即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推进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挥着突出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助推功能。从一些地方民办高校的情况看,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时代元素和鲜活内容,信仰教育工作功能单一、举措陈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整体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从现实维度看,开展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推进民办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推广和辐射,将对教师、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发展。比如,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民办高校可以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研读活动,设立专门的研读机构,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和报告会,切实提升全体学生对二十大报告与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水平,使之吃透、悟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积极的思想自觉。总之,要把握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对策

结合民办高校的发展特点和新时代教学工作的走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传播,应当充分照顾学生需求,从师生一体培养的角度入手,细化工作举措和模式,确保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风潮的形成。

(一)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实现动态化浸润与传播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术性和入门要求,教师要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加强解读,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认知,从心底逐步建构起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民办高校的教师、学生要提升认识水平,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解。尤其是党员教师与学生必须率先垂范,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展中的理论,必须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态认识水平,确保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此外,民办高校要设立动态化培养目标,从学校基层党组织入手,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转化为日常行动,将持续培育工作落实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计划中,确保教师与学生党员真正受益。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化、科学性认知,始终以谦虚谨慎、我将无我的态度进行学习方法的修正和改进,保持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领悟和思考,形成科学的洞察力与思考力,真正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仰与追求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具有突出作用。民办高校教师要吃透、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认识,使之成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撑,以此调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热情,促进信仰教育工作的深化。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发挥引领者作用,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资源,结合学校特点系统推进工作,实现“实践活动驱动,思想意识渗透”,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逐步形成。

民办高校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可以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周期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各学院、各班级学生深入参与。比如借助组建“青马”社团,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论赛”“马克思主义课外宣讲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实践活动中生发出全新感知和认识,形成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信仰。教师要协调各方力量,为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创造条件,确保实践活动收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可以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元素与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密切融合,打造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勾连课内外、联通校内外,实现一体推进,力求务实效果。比如在“八一建军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旧址、军事博物馆、主题展览等。在实景环境下,教师可以现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融合式讲解,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鲜活认识,逐步产生信仰和追求,不断提升思维认知能力。

(三)推动“读原文,悟原理”,增强师生深层次理解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建构来源于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学术观点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意识生发的多层次理解和认知。尤其是考虑到民办高校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推进更是要贴近师生实际,促进师生的高频次互动、探讨,实现师生集体信仰的有效建构。其中,引导广大高校师生“读原文,悟原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策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剖析、领悟入手,民办高校要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基本实践框架,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基本原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文明观的充分感知,为开展针对性教学打下基础。换言之,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建构应当是民办高校师生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参与,也需要在原文、原著、原理的引领下形成思维飞跃,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形成综合认识和感悟。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涉及的分支学科和观点十分繁杂,诸多学者对其也有多元化的解读和分析,往往给人目不暇接之感。民办高校的师生要协同努力,科学阅读原文,解读、品鉴马克思主义原著,形成正确感知与理解,从最贴近马克思主义本意的角度掌握马克思革命观的基本观点。以此为引领,民办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和引导,关键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体出发,驱动广大师生进行原著、原文的有效阅读和理解,促进师生深层次理解能力的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固化提供有力支持。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化多层次教育实践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民办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活动也要依赖信息技术和手段。尤其是充分发掘互联网资源和教育素材,能够充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形式与内涵,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化。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技术资源和手段的作用,在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中有效发挥信息资源价值。如,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授课过程中借助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搜集、整合相关资源,打造“视频课文”“大师课堂”“优选课件”等,用生动形象的影像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给学生多元的身心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教学情境,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展示,让学生透过时空阻隔,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和认知,激发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尊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发挥信息化通信工具和载体的优势,打造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课堂,将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嵌入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的细节,促进学生信仰和信念感的生成。比如,通过远程教育、在线探讨等方式,邀请本地的优秀共产党员、知名老党员进行线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用生动的故事和朴实的述说展现基层党员对 马克思主义的认可与信仰,激发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维热情,使之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举办“主题党课”“马克思主义面面观”等线上实践活动,从不同维度为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和解读的契机,促进学生思维认识的不断优化。总之,通过互联网资源、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民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将更具效能和辐射力,学生也将真正从中受益。

结语

在当前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进一步凸显。尤其是从一体化育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民办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鉴于此,民办高校教师要提升认识,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学科教学工作,融入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使之绽放出独特光芒,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师生要密切互动协作,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吸取营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构起完善、健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为推进新时代民办高校各项工作发展做出个人的应有贡献。

【来源】《时代报告》2023/4 总第484

【作者单位】张进,硕士,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