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探究

2023/5/26 11:01:53  阅读:99 发布者: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0 软件深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层机制和内在机理,一起来看看~

作者:王正坤 杨漫漫

来源:《学校党建于思想教育》20 23年第8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课题组对来自山东省28所高校的84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形成了近10万字访谈文本资料,借助Nvivo12.0软件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和整理,形成深层理念、教育体系、氛围营造、创新性发展4个主范畴,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型,并提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层理念、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等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扎根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历 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 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 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 利于启智润心,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提供精 神内核。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0 软件深入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层机制和内在机理,以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度,进而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扎根理论是由斯特劳斯(Strauss)和格拉斯 (Glaser)共同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与本研究 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基本特征是从经验资料中产生 理论,在系统收集资料和分析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层 层提炼,生成核心概念,把概念进行仔细比较、整 合,一步步上升为理论。本研究确定了来自山东省 28 所高校的 6 名专家、36 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和 42 名学生,共 84 名访谈对象,以下用 A1A2……A84 代指不同的访谈对象。研究意在基于扎根理论对 访谈形成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整理,探索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研究的资料 收集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获取的原始访谈 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之后,借助Nvivo12.0软件, 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采用三级编码程序,对 数据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 码,遵从自经验资料中提炼理论的逻辑理路,反复、 交替地进行编码和资料内容分析,贯穿研究始终。

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阶段是进行扎根理论 研究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要求研究者在访谈结 束后,第一时间对访谈收集的文本进行逐词逐句编 码,在最大可能贴近原文表述的基础上总结访谈文 本标签。例如,受访者提出的“我们学校坚持只有 有了优质的教师才有优质的教育为理念与原则,加 大初期经费投入力度,开展好后期的一系列关于教师的招揽、培养和管理工作”,便可概括为“师资经 费”,在提取本土概念后,便进入本土概念归类阶 段,把相似概念或者意思归纳到一起,根据标签进 行归类、提炼,得出上位概念,也就是范畴或者属 性。本研究删除了同研究主题关联性较小的编码, 对访谈生成的近 10 万字文本进行提炼和归纳,生 成了 462 个本土概念,通过进一步总结,得到了 54 个初始范畴,形成了概念群。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需要把不同概念、范 畴在比较的基础上分类,进而整理出主范畴。在本 阶段的研究中,通过对上一阶段形成的 54 个初始 概念进行整合,最终提炼出包括师资队伍、社会实 践、创新形式、课程建设等在内的13个主范畴。另 外,主轴编码和开放编码的顺序并不绝对,因为在 进行开放编码的过程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 进行概念归纳了,主轴编码阶段意在对研究的关联 性进一步强化,探索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上位 概念群,也就是主范畴。

3. 选择编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范畴中指定 核心范畴。从本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者期望对研 究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的机制”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核心范畴梳理 理论线索,形成选择编码的结果。研究者在对上述 三级编码的结果进行反复辨析,对概念范畴及其关 系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建立本研究的扎根理论,形 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故事 线,从“深层理念”“教育体系”“氛围营造”“创新性 发展”四个主范畴,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 校思政教育机制,其中“深层理念”是先导要素,决 定着融入的深度;“教育体系”为内部驱动要素,是 融入的内生动力;“氛围营造”是外部环境要素,影 响着融入的广度和外延;“创新性发展”是转化要 素,对融入的发展走向意义重大。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意在探 究研究样本的边界,即当面对更多的访谈对象,却 没有得到新的观点和概念时,访谈应该及时停止。本研究使用剩余的10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文字资料 进行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在 4 个主范畴之外并 未出现新的范畴、概念,且范畴、概念间的关系也没 有发生变化。因此,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 校思政教育的机制模型达到理论饱和状态,具备较 高的现实解释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阐释

本研究经过层层编码,建构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以下分别就各个因 素的运行进行阐述。

1. 先导因素:植入深层理念

意识是行动的 先导。在本次研究中,不同主体的深层理念直接影 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程度。长期以来,人们未能认真钻研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内在价值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就像 A1 所说 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不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家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表面,对其 内涵并不十分了解”。可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主动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意 蕴,“回归典籍感受传统文化”(A1)是当务之急,也 是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机制 的重要的先导因素。

2. 内部驱动: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具有人才 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四大职责,这 些职责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 育联系紧密。因此,要着力完善教育体系,开设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精心设计包含传统文化 的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形成特色话语体系。“要突出以文化育人特色,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 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的着力点,建构具有中国风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 语体系”(A4),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并且,在理 论之外,还要丰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实习 实训基地,开展校外实践交流,挖掘线上线下资源, “要让大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先通过视 频、微信推送或者直播讲解等方式。如果有线下的 机会,可以参观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面对面地深 入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25)。此外,可以发挥 课程实施主体,即教师的作用,“我本身就是思政教 育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 育。学校思政教育大计离不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 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A12)。

3. 外部环境:氛围营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拓宽思 政教育空间。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抖音、微信、微 博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定期发 布相关文本或短视频,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 响,净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A7),同时,“传授者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与积累不够全面, 理论性和研究性有待提高”(A4),这就要求思政教 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常态 化地开展相关工作,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4. 重要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 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例如,“新形势下,加强 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 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挖掘舜德文化资源,聚焦重 点,创新形式,搭建平台,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A5),可以通过影 视作品嵌入、舞剧演绎、绘画、短视频等形式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加深其融入高校思政教 育的程度。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融 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佳,传播和影响范围较 小”(A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 育,需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 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借助扎根理论,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层理念

一方面重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工作,发挥文化的价值导向 功能,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1] 利用博 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定期举办一些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展览,为学生接触和感受优 秀传统文化提供契机。构建立体宣传体系,打造以 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与以抖音、微博、 微信和相关网站为主的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渠道, 增加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另一 方面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 确认知。高校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鼓励其积极学 习相关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优 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时代价值, 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

 高校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有 效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思政课教材是重要举措,要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整 合,精选符合教学要求的部分融入思政课教材中。第二,要建设立体、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体系作为重要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 度上与专业课相通,在专业课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 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 专业情怀。同时,高校可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群体设 置丰富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打造“课程超市”,使学 生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第三, 注重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 要有意识地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传统文化素养 提升培训,拓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渠道。同 时,高校要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网络学习 平台,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搜集、学习、研究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信息储备库。

3. 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高校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网络教育矩阵,要 利用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高校可以在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中适 当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或者符号,使学生感 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可以在校园官方网站上 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展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成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以邀 请国学专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精品课 程,给学生普及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可以 开设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视角解读学生生活和 学习问题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 于洪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 价值与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3.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