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17 17:04:20 阅读:7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共数据库与孟德尔随机化 ,作者yuan
2023年4月13日,山东大学朱东山团队在Lancet Public Health 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hearing aid use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dementia: an analysis of the UK Biobank cohort ”(IF=72)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损失与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使用助听器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与没有听力损失的人相似。换句话说,对于听力受损的人来说,使用助听器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高达8.2%的痴呆症病例可以通过预防听力损失来预防。
摘要与主要结果
一、摘要
背景:痴呆症和听力损失都是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的疾病。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助听器使用与中老年人全因和原因特异性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中介和调节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
方法:使用了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队列研究数据,在2006-2010年期间从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22个中心招募40-69岁的成年人。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估计基线时自述的助听器使用状态(有或没有助听器的听力损失)与痴呆风险(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非阿尔茨海默病非血管性痴呆)之间的风险比(HRs)和95% CI。痴呆症的诊断是根据医院记录和死亡登记数据确定的。我们还分析了中介因素(自我报告的社会隔离、孤独和抑郁情绪)和协变量(自我报告的教育和收入、吸烟、发病率和测量的APOE等位基因状态)的作用。
结果:共纳入了437704人进行分析。与无听力损失的参与者相比,无助听器的听力损失患者患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HR 1.42 [95% CI 1.29 - 1.56]);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患者患全因痴呆风险没有增加(1.04[0.98 - 1.10])。在全因痴呆和病因特异性痴呆亚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非阿尔茨海默病非血管性痴呆)中观察到助听器使用的正相关。听力损失的痴呆归因风险比例估计为29.6%。在助听器使用与全因痴呆之间的总关联中,1.5%是由减少社会孤立介导的,2.3%是由减少孤独感介导的,7.1%是由减少抑郁情绪介导的。
结论:在听力损失的人群中,使用助听器与患痴呆症的风险相关,其水平与无听力损失的人群相似。假设通过适当的听力损失管理可以预防高达8%的痴呆症病例,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采取措施解决听力损失以改善认知能力下降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结果
1. 基线特征
在排除未回答听力困难问题的患者和基线随访时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后,共纳入了437704人。参与者基线时的平均年龄为56.0±8.0岁,男性占比46.3%。95.1%受试者为白人。平均随访时间为12.1±1.7年。25.6%参与者有听力损失,在听力损失患者中,有11.7%使用助听器。听力损失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肥胖、心血管疾病、孤独和情绪抑郁的人听力损失和助听器使用的痴呆症患病率更高。
2. 协变量分析
模型1中,调整了年龄;模型2除模型1外,额外调整了性别、种族、教育、收入和汤森剥夺指数;模型 3 额外调整了吸烟状况、酒精摄入量、体力活动和 BMI ;模型4额外调整了高血压状态,糖尿病状态,心血管疾病状态和APOE等位基因状态。
与没有听力损失的参与者相比,没有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者发生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HR 1.42 [95% CI 1.28-1.57]),而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者没有发现风险增加(1.04 [0.98-1.10])。无助听器的听力损失归因风险比例为29.08%。
3. 中介分析
助听器使用与痴呆之间的总关联中有1.52%是通过改善社会隔离介导的,2.28%是通过改善孤独感介导的,7.14%是通过改善抑郁情绪介导的。
4.敏感性分析
通过几次敏感性分析得到相似的结果,说明结果是稳健的。首先只纳入了基线后至少5年或10年发生的痴呆事件。
其次,只纳入了基线年龄在50岁或以上的患者。
第三,我们排除了在听力困难问题中回答“我完全聋了”的参与者。
第四,做了一个竞争风险分析,考虑到死亡是一个竞争事件。
设计与统计学方法
一、研究设计
P(Population)研究对象 :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437704名参与者
E(exposure)暴露因素:助听器使用状态
O(Outcome)结局:发生的全因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非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血管性痴呆等痴呆亚型。
S(Study design)研究类型:队列研究
二、统计方法
1.使用Cox回归模型来估计基线听力状况和助听器使用状况与痴呆(全因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非阿尔茨海默病非血管性痴呆)风险之间的HR和95% CI。
首先分析了助听器的使用和全因痴呆,然后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非阿尔茨海默病非血管性痴呆的痴呆亚型。除了给出全校正模型的HR (95% CI)外,还一步一步地调整了协变量,即模型1中,调整了年龄;模型2除模型1外,额外调整了性别、种族、教育、收入和汤森剥夺指数;模型 3 额外调整了吸烟状况、酒精摄入量、体力活动和 BMI ;模型4额外调整了高血压状态,糖尿病状态,心血管疾病状态和APOE等位基因状态。此外,我们计算了归因风险比例。
2.使用对数累积危险度的图以图形方式测试了比例危险度,其中时间的对数是根据估计的对数累积危险度绘制的。比较组(无听力损失、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和不使用助听器的听力损失)的曲线大致平行;因此,比例风险假设被认为是合理的。
3.我们做了一些敏感性分析来检验我们发现的稳健性。我们首先只纳入了基线后至少5年或10年发生的痴呆事件。其次,我们只纳入了基线年龄在50岁或以上的患者。第三,我们排除了在听力困难问题中回答“我完全聋了”的参与者。第四,我们做了一个竞争风险分析,考虑到死亡是一个竞争事件。我们还分析了助听器使用与痴呆诊断年龄(≤75岁和≤75岁)的关系。
4.根据以往研究的证据,采用中介分析方法,将以下因素作为可能的中介:孤独、社会隔离和情绪低落与助听器使用和痴呆症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通过在模型中加入交互项,研究了两个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教育和收入)、行为(吸烟)、发病状况(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以及APOE e4状态与助听器使用对痴呆症风险的交互效应。
5.所有的统计分析中使用了SAS(9.4版)。
转自:“医学论文与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