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传热点 | “平移插队”事件引发热议,从传播学学科角度如何分析?

2023/5/15 11:29:07  阅读:87 发布者:

来自:菁菁堂 新传论文导读

事件回顾

“平移插队”事件不断发酵。起因是,此前,在浙江东阳某景区的检票口,婆孙二女子疑似插队,遭到一男子劝阻,当场不忿,狂怼对方。相关视频被传上网后引发热议。当事人称,当时是排错队后“平移”换队。如今,两人行踪疑被偷拍,且形象被恶搞成表情包,更有商家借此牟利。(来源人民网评)

以下是该事件的脉络梳理:

截于55

在这件舆情事件中,关于“平移是否是插队”的开端问题在后续舆情发展中逐渐淹没,关于事件主人公的人格、道德讨伐处于上风。在愈演愈烈的“声讨”中,不少媒体人和媒体从业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人民网评:讨论“平移插队”事件不能滑向违法边缘。

从传播学学科思维出发,我们能有什么新思考?

01

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一词出自托马斯·林奇的书《殡葬人 手记》,书中将死亡分成三重意义,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 出的,叫“肌体死亡”;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 确定的,叫“代谢死亡”;最后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在网络中原本是网友自嘲使用,一般是形容在发生丢脸的事情后恨不得钻入地缝的状态。在罗冠军事件中,被指性侵的罗冠军发文称自己已经“社会性死亡”。自此,“社死”一词更多被用在个体遭受网络暴力后声誉狼藉、人际交往断绝的状态。

 

“社会性死亡”作为一种社会评价体系,其不乏是一个维护个人、社会权益的有效手段。面对那些法律、伦理都无法将之约束的“恶人”,用“社会性死亡”的惩治手段不乏正义。但如今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性死亡”乱象不断上演,将原本不良行为诉诸公众用以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的举动演变为私人发泄情绪、剥夺他人人格尊严的泄愤行为。

 

对于“平移插队”婆孙的道德谴责本身并无大错,但是当其玩梗化、极端化、暴力化时,其意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这篇论文能帮我们更好理解“社会性死亡”乱象。

社交媒体时代“社死”乱象的成因及矫治

青年记者 202118

作者:冯琳 符万年

 

关键词:“社死”;网络暴力 ;社交媒体 ;群体极化 ;法律保护

摘要: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性死亡”乱象不断上演,成为私人发泄情绪、剥夺 他人人格尊严的泄愤行为。乱象之后是社会心理、传播机制、网络舆论、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法律规范、平台管理、技术保护等方面入手加以治理。

02

网民用户评论

新闻报道的用户评论作为一种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一种受众反馈(audience feedback),是用户所表达的对于新闻报道的主观感受与个人观点。数字化环境下,社交媒体赋权新闻用户,以往被视为“被动的受众”如今成为新闻业不可忽视的力量。

 

该事件在网络上的不断发酵,是众多用户网络参与的结果,其中发表评论是用户网络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李良荣老师曾提出“前十效应”,认为: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由此可见,“用户评论”是研究新闻、研究舆情的重要切入口。

 

以下几篇论文,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网民的“用户评论”:

用户评论会影响新闻选择吗?

——一项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考察

新闻记者 2023年第3

作者:王斌,张雪

 

关键词:用户评论; 可见性; 新闻选择; 新闻场域;

摘要:数字化时代,新闻业高度重视用户参与,用户评论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关联部分。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在场域文化资本的视角下,考察了用户评论在新媒体新闻从业者个体认知与新闻选择中的可见性。研究发现,新媒体新闻从业者普遍表达了对于用户评论的负面态度,但他们仍然基于用户评论建立了一套工作常规。用户评论即使在新闻工作流程中具有可见性,但却在新闻选择这一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呈现出相当的不可见性。用户评论并未实质性地改变场域文化资本影响下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逻辑,反倒成为新闻从业者捍卫其文化资本和职业权威的工具,并且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传受双方既有的不平等关系。

 

 

用户评论形式变迁对舆论形成的影响研究

新闻与写作 2023年第3

作者:谢新洲,林彦君

 

关键词:用户评论; 舆论生态; 网络治理; 舆论引导;

摘要:作为平台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用户评论目前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影响下,脱离了媒体层面的“信息控制”,发生了个人层面“信息策展”(curation)的隐喻性转变,正在成为普通用户日常媒体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实践,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意见的传播效果,是网络意见的“二传手”“放大器”。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它往往以“漫灌”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公共领域并塑造公共意见,进而影响舆论的形成与演变。研究认为,在新的媒介技术逻辑下,形成舆论的来源广泛,应当重视用户评论发展走向,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用户评论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媒体类型、新闻框架与用户在线情绪表达:

以新加坡“第一家族”纠纷的社交媒体呈现为例

国际新闻界 202104

作者:刘婵君,王威力

 

关键词:社交媒体; 内容分析; 框架分析; 用户在线情绪表达;

摘要:本文选取5家不同类型媒体的Facebook账号在17天时间里对新加坡"第一家族"纠纷所做新闻报道及相应用户评论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法,考察冲突、人类兴趣、道德、责任归因和经济后果5类通用框架在不同类型媒体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关注采用了这5类框架的新闻其后对应的用户评论所表现的情绪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冲突框架不受媒体类型制约,是所有框架中最常用的。其余框架的使用,则受到媒体类型限制:新加坡本国网络新闻平台和商业小报的Facebook官方账号偏爱人类兴趣框架,严肃大报Facebook账号增加了对道德框架的使用;新加坡境外的网络新闻平台Facebook官方账号则因归属国家不同而各有框架侧重。就用户在线情绪表达差异而言,冲突、道德、责任归因和经济后果4种框架下的新闻其后的用户评论中,消极情绪占多数;而采用了人类兴趣框架的新闻,其后的用户评论因新闻媒体不同而表现出消极情绪与同情或惋惜情绪的差异。

转自:“新传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