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希 黄卓|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证据
2023/4/18 9:29:16 阅读:12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季刊 ,作者李三希 黄卓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22卷第5期,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三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在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必然由高速增长转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增长。研究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从数字经济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这三个层次来分析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数字经济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平台作为数字经济中最成功的组织模式,在数字经济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位置。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平台的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数字经济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平台经济是以双边市场为载体,双边市场以平台为核心,通过实现两种或多种类型顾客之间的互动或交易获取利润,交叉网络外部性和价格结构非中性是双边市场的两种主要的定义方式。平台企业在对数字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垄断与治理的问题。是否应该担忧平台领域过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低于边际成本定价、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最惠国待遇条款、平台推荐与搜索匹配等平台竞争行为是否具有反竞争效应?如何理解政府与平台的边界?在平台经济视角下分析这些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结论。
针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讨论集中在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在效率方面,数字经济能够对市场交易效率、供给侧生产效率和需求侧消费者福利产生影响。数字经济对市场交易效率的影响有如下五个具体渠道:数字技术降低搜寻成本、数字产品可以免费复制、数字技术降低交通成本、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降低追踪成本、数字技术降低验证成本。在供给侧,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率,还能够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需求侧,数字经济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产品和服务,增加了消费者剩余,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公平方面,数字经济对区域不平等、就业与收入分配产生了影响,并催生了零工经济。就区域不平等而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两方面来看,数字经济对于区域不平等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数字经济加快了自动化技术对低技能人力的替代,增加了对高技术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从而带来结构性失业和收入差距,但不同学者对于人工智能自动化的态度并不一致。此外,数字经济不仅带来技术改变,也带来组织变革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就业型态和劳动雇佣关系,产生了零工经济这一概念。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因而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也是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数据确权问题、隐私保护问题和数据交易问题是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数据确权能够对收益分配和经济效率产生影响,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顺畅流转的前提。而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是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数据交易机制的设计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
李三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科优青项目获得者,SSCI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s编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研究领域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数字经济。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以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Management Science,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发树学者,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季刊)副主编,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获得者。研究领域: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金融计量、金融工程、绿色金融科技、经济不确定性。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以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