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玮等: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特征事实与机制分析
2023/4/18 9:16:05 阅读:11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研究 ,作者经济研究
【文章梗概】
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特征事实与机制分析
靳 玮 王弟海 张 林
(原文载于《经济研究》2022年第12期)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转型是我国当前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2020年9月已向联合国大会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双碳”目标将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约束,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低碳转型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按照我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现状,实现“碳中和”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在短短四十年推进低碳转型并实现发达国家耗费数百年时间才达到的“碳中和”目标,已成为中国相关决策部门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针对“碳中和”目标,如何设计经济范式低碳转型的基本思路?碳排放定价、技术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机制的协同推进将如何影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中和”目标约束将给中国经济增长转型路径产生怎样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界聚焦“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经济转型机制开展前瞻性理论研究。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若干典型特征,并为低碳转型特征事实提供了显著稳健的实证经验。其次构建了一个绿色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刻画出高碳资产、低碳资产、碳累积存量以及碳排放外部性成本的动态均衡特征。利用该模型对“碳中和”背景下经济低碳转型机制展开了理论分析,着重考察了碳排放定价、排放效率提升以及资产结构调整对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最后,本文采用数据模拟方法定量展示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经济低碳转型情景的时间路径和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碳排放定价、排放效率提升以及资产结构低碳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经济转型和绿色增长的三个关键机制。它们对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各有差异,但彼此互补。碳定价通过内生化碳排放社会成本释放减排激励信号,进而削减高碳资产投资和碳排放。但是,碳定价的经济约束效应会造成资产搁浅等低碳转型代价。排放效率提升通过“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减缓生产规模扩大所造成的碳排放增加,进而抵消碳定价产生的经济约束效应。资产结构清洁化调整使得低碳资产比例升高、高碳资产比例降低,从而减缓碳减排带来的经济约束效应,减轻资产搁浅程度并推动低碳转型平稳过渡。上述三种机制的联合协同作用既有助于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又可以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国内相关文献多从实证角度检验经济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驱动影响因素,鲜有针对“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工作。国外相关文献虽然提供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般性原理,但仍缺少“碳中和”特定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与相关性。本文边际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从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定量模拟三个层面较全面地考察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实现机制和提升路径。本文首先在实证考察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典型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绿色增长理论模型,进而分析了碳定价、排放效率提升以及资产结构调整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最后针对“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经济低碳转型时间路径和演变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定量评估。
本研究的关键政策启示在于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经济低碳转型的基本思路需要从碳排放定价、技术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低碳调整三个方面统筹协同推进。首先,需加快推进完善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在内的碳定价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出能够反映碳排放污染社会成本的碳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从供给和需求侧加快落实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充分利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机会,加快扩大碳市场行业企业覆盖范围,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碳排放配额,充分体现碳排放配额的资源稀缺性,形成碳资产价格升值预期,从而倒逼高碳企业推进低碳转型升级。其次,从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排放效率的角度思考“碳中和”目标实现途径。碳排放占比高的能源电力行业需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清洁技术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对于像钢铁、有色、化工等生产工艺不可避免存在化石能源使用的制造行业,需要推广高效能耗设备以及碳捕捉封存技术来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通过提升排放技术效率来规避“双碳”目标的约束效应,进而保有高碳行业资产价值以避免资产搁浅,并最终促进经济低碳转型的平稳过渡。最后,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有序淘汰钢铁、煤炭、焦化等重点行业的落后设备并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建立有效机制引导生产投资向清洁低碳行业聚集,培育发展如环保治理、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节能治污、循环利用、低碳技术、环境管理服务等绿色新兴产业。通过限制高碳产业扩张和引领低碳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绿色调整,进而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
作者信息
靳 玮: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
王弟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张 林: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