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 学术资讯

《管理世界》2022高被引TOP10 目录及摘要

2023/2/7 17:02:50  阅读:176 发布者:

2022年《管理世界》

最高被引前10篇论文

目录

01

题目

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

作者

陈晓红; 李杨扬; 宋丽洁; 汪阳洁

摘要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相关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准确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更有效指导新发展阶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变革对相关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的影响,力图助推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文章首先提炼了数字经济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以此为逻辑起点,基于"内涵特征—现实表现—核心理论—方法体系"学理链,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框架。其次,本文相继阐释了理论体系框架中的数字经济内涵与特征、数字经济核心理论,以及技术变革下的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最后,本文讨论了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拓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02

题目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

作者

张希良;黄晓丹;张达;耿涌;田立新

摘要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03

题目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作者

李实;朱梦冰

摘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根本要求,然后从收入差距,财产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论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04

题目

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

作者

邵帅;范美婷;杨莉莉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U"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05

题目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短债长用

作者

李增福;陈俊杰;连玉君;李铭杰

摘要

本文阐明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通过银行信贷配给影响企业短债长用的理论机制,并利用中国EPU指数和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EPU上升提高了企业的短债长用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风险承担能力较强和长期融资能力较弱的企业中,EPU上升对其短债长用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经济政策不确定下的短债长用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明显,但会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上述结果有助于解释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国家的"债务期限结构"之谜,也提示政府有关部门关注当前经济政策不确定下的企业短债长用现象,拓宽企业长期融资渠道,防范金融风险。

06

题目

数据资产统计与核算问题研究

作者

许宪春;张钟文;胡亚茹

摘要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和多元化应用价值。数据作为新型资产,应以何种方式纳入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从而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中客观、科学地体现数据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亟待突破的时代难题。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范式,结合理论研究及实地调研,提出描述数据生产过程的"数据价值链",以明确"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概念及生产属性,并结合数据的特征,提出数据资产的概念,进一步基于数据支出资本化核算的基本分类,探索数据资产价值的测度方法和基础统计资料来源。本文试图为中国数据资产统计与核算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统计标准和调查方法创新做出贡献。

07

题目

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

作者

宋华;韩思齐;刘文诣

摘要

近些年来,伴随着“青岛港事件”、“诺亚财富踩雷事件”等众多金融事件的爆发,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危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而数字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出发,以普洛斯金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金融服务提供商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的过程以及数字网络构建中信任关系的形成。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的构建是一个行动者冲突产生与化解的动态过程,并经历了洞察信任危机、动员信任主体、整合信任要素、构建信任体系4个阶段。此外,作为信任中介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把握数字技术的使能机制是信任关系构建的核心环节,数字技术的使能主要表现为双层部署与实时连接、交叉验证与智慧决策、技术组合与模块开发、场景渗透与信息密度迭代。本文拓展了供应链金融场景下信任关系的研究,丰富了数字技术在网络信任构建中的作用机理。

08

题目

零工经济对创业的影响——以外卖平台的兴起为例

作者

莫怡青;李力行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大大拓宽了"零工经济"的应用场景,催生了一大批新就业形态,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零工经济既可能通过提供收入安全网、对冲风险而促进创业,又可能因为提供替代的收入机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创业动机。本文利用外卖平台进入我国各城市的时间差异,采用渐进倍差法,发现外卖平台的进入总体上会减少大约4.7%的企业注册数量。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受到外卖平台负面冲击的主要是低注册资本、生存时间较短的企业,并集中在低资金需求、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说明平台所挤出的主要是低质量、生存型的创业活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卖平台的兴起带动了金融、信息、科研和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创业,并且促进了市场的细分化与个体化,这些发现与零工经济下工作灵活化和多元化的变动趋势相一致。

09

题目

从价值交易走向价值共创:创新型企业的价值转型过程研究

作者

李树文;罗瑾琏;胡文安

摘要

随着数字情境的不确定性日益骤增,企业与客户间价值关系也逐渐从产品主导逻辑的价值交易转变为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这种价值转型前后的特征差异,但关于创新型企业如何从价值交易转变为价值共创缺乏深入理论探讨。本研究以容智信息科技公司为调研对象,构建出创新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从价值交易到价值共创的转型过程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从价值交易转向价值共创需依次经历连接迭代与赋新迭代两个过程;(2)在连接迭代中,企业依次通过前瞻性认知、适应性重构、创造性搜寻打破资源受限,形成数字资源优势,实现从产品提供商到数字化赋能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3)在赋新迭代中,企业依次通过数字资源能力的聚合、数字产业链的衍射、数字生态的共生突破优势选择,发展智能生态,实现从满足客户现有需求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产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4)创新型企业的价值转型表现出一种在数字战略认知中的持续迭代与数字跃升逻辑,分别在连接与赋新迭代中解决资源受限与优势选择问题。本文研究结论不仅解构了数字战略认知框架,建构了创新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逻辑,而且延伸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能力理论。

10

题目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以高铁建设为例的实证分析

作者

孙伟增; 牛冬晓;万广华

摘要

本文从城市间互动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归纳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分工效应、趋同效应和学习效应。接着,论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效果和机制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与没有开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指数的提升,其影响为总体结构变化的3.75%4.84%。第二,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1)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分工效应起主导作用,并导致产业结构的两极分化——促进产业结构指数较高城市的指数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产业结构指数较低城市的指数发生下降;(2)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又存在发展水平差异时,趋同效应起主导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相似化;(3)受到转型期“结构性减速”现象的影响,产业结构指数较高的城市向产业结构指数较低的城市的学习效应更加明显。第三,高铁连通使得城市间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度显著下降,合作申请专利以及专利相互引用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高铁连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一体化、地区分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转自:公众号“经管信息一箩筐”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2023192000

转自:“社科学术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