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
——基于“问题导学 当堂达标”模式的实践探索与追问(七)
研究“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我们得弄清什么是“问题”,常见的“问题”有哪些类型。
一、什么是问题。
我们常常这样认为:“问题”就是“困惑”,就是对某一个事物产生了疑惑,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解答;“问题”就是一种“障碍”,就是学生的思维遇到了未知的困境,需要跨越这个障碍去寻求答案;“问题”就是一个挑战的“任务”,当我们面临一项任务而又没有直接的手段去完成时,便产生了问题,而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问题”就是“矛盾”,当学生遇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认知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
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问题,大家都需要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做什么,但你不知道如何去做,那你就碰到了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指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的“问题”既包含了学生学习的信息,也包含了期待的学习结果,“障碍”的克服(问题解答),同时表现为一种学习过程或认知程序。
在具体的课堂中,问题一般通过设问以疑问句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假如”等形式;也可以呈现为有待完成的任务,可以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或是在真实的状态下,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挑战、机遇、欲达的目标等。“问题”可以是练习中的习题,也可以是课堂中讨论的议题,更可以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2.在我们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
在我们的教学中,曾经遇到的问题类型,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有“假如”的问题;学生在做习题时,有“老问题”,有“新问题”,也有“疑难题”,有“事实性的问题”与“思考性的问题”;有“封闭型的问题”,也有“开放型的问题”;从阅读理解的程度看,有“了解的问题”、“领会的问题”,还有“鉴赏的问题”;教学的进程性问题有“引探的问题”、“讨究的问题”、“引申的问题”与“总结的问题”;从教师设问的角度看,有针对目标的“核心问题”,也有为达成达成核心问题设计的“辅助问题”。
按照不同的维度,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就会有不同的问题分类。
最常见的是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的问题。麦卡锡的(Bernice McCarthy)的4MAT模式,曾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祝智庭教授将“由何”概念引入问题归类之中,形成了“五何”分类法。“五何”问题指向思考的不同视角,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普遍存在着,因此在问题导学的学习方式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通适性。
①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理解。Bernic McCarthy认为具体-行动型学习者偏好是何(what)类问题,关注概念。
② 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学习的基本方式:反思、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Bernice McCarthy认为具体-反思型学习者偏好为何(why)类问题,关注意义。
③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Bernice McCarthy认为抽象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如何(how)类问题,关注应用。
④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等情况下的问题。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Bernice McCarthy认为抽象一反思型学习者关注若何(if)类问题,关注创造。
⑤由何(where/when/who):表示问题发生的条件、来历、起因,通常可以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情境(context),并由此进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
此外,依照不同认知层次,也可以有不同的问题类型,如记忆的问题、理解的问题、运用的问题、分析的问题、评价的问题与创造的问题。
布卢姆将人的认知程度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根据布卢姆对认知领域的分类,我们把问题也相应地从低到高分为六大类。
①记忆问题: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即可获得问题答案的问题,答案往往能够在材料中现成找到,学生无需多加思考。
②理解性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比较、推论方可获得问题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③ 运用性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熟悉与不熟悉的任务情境,解决老问题与解决新问题。
④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把材料分解成各个要素,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它们的组织和结构的问题。
⑤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规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断的问题。
⑥创造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己头脑中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新的整体或模式的问题。
依照问题解决的难易度,则可以分为老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解决、疑难题的解决以及新问题的发现。
①学解老问题:对学习者来说,面对呈现过或类似的问题情境,运用自己熟知的方式或规则来建构类似的问题空间,解答问题。
②解答新问题:对学习者来说,面对未曾呈现过的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或规则来建构新的问题空间,解答问题。
③解答疑难题:对学习者来说,面对未曾呈现过的复杂性问题情境,综合运用一些方式或规则建构新的问题空间,解答复杂性生问题。
事实上,按照不同的视角与维度,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模式。依据各门学科教学的特点,也可以有不同的问题类型。
教师发展中心
2023.4.8
转自:“滕南教学教研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