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三个境界 | 张博士说教学设计 64
2023/4/10 10:16:46 阅读:123 发布者:
张爱军
博士,有丰富中小学教学及管理经验的大学教师,国内“备课专业化”首倡者、引领者和实践者。主要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德育,研究专长为教学设计。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区域和超百家中小学推广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学习CLTA教学设计的三个境界
老师们在学习学教评一致性(CLTA)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先读书开始。读《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这本书的难度是比较低的,读懂了、看明白了,不等于会做。真正的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项高级复杂技能,有较高的难度。不像传统备课,技术属性和含量都不高,主要依赖经验,多看看、靠模仿就能学会。
所以,这些年的推广培训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学习CLTA教学设计的不易。很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比较粗浅地读读书就开始写,或者拿着模板就套(实际上就是“填空”)。当然,如果悟性比较好、理解力比较强,还是能学个差不多。但是,我们很清楚,真正学好,不是那么容易。学习教学设计要读书,但只是更新了知识和理念,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学习CLTA教学设计有哪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呢?
01
首先,能称得上一定境界,必然是较高的水平,最起码是超越了传统备课,不然不能叫“有境界”。而超越传统备课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些年的推广经验来看,只是读书可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校本研修,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应用、反思。
最低的一个境界,是会操作技术。也就是教师能够按照我在书里提出的各个关键技术,做出一个专业的教学设计作品。这里,至少包括课标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叙写和教学活动设计等具体技术,都有一定的要领,不是短时间内能掌握的。
02
第二个境界,是懂专业标准。只是会技术,容易使得教学设计沦为一种操作性实践,教师就成了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教书匠。这时候,更高的要求就是懂得专业标准,这是比技术更高的范畴。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专业标准?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在书里都有详细介绍,当然,看明白不是那么难,真正领会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懂了标准,就知道技术从何而来、依据什么,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更明白做的目的和价值。
03
最高的境界,是有理念。技术和标准还是具象,好比人的骨架和肌肉,它要有灵魂,那就是一定的教学设计理念。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遵循学习中心和一致性等理念,这是魂。只是追求专业标准和技术操作,教学设计就是无魂的。
可见,读书或听讲座的方式,一般教师是能听明白理念的,未必真正悟透,更不代表能够践行它。
接受了有关理念,还需要读懂它的专业标准,理念才进一步更加具体了;然后通过操作性技术,使得标准落地。
当然,实践中,老师感觉最难的,可能是技术,因为涉及很多具体操作,如课标分解、目标叙写,这都有难度。老师并不感觉理念和标准有多么难。实际上,学技术很快,领会标准比较慢,能写出一篇有灵魂的教学设计,则需要更深的功底。
所以,教师既要掌握实操性的技术,更要在反复的研修中真正领会CLTA教学设计的理念,做到有形有魂。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