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诊断
张爱军
今天看一所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印象最深的一篇,是竟然设计了11个学习目标。不妨与大家分析其原因,这些问题在很多人身上都有,表现的形式、程度不同罢了。
尽管是按照我提供的教学设计模板来写的,显然老师只是在做“填空题”,没有真正理解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关键技术要领。可以理解,很多人初学都这样。因为支配教师的,往往不是新的理念,而是旧的经验和惯习。
下面是这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结合三级语言技能指定学习目标:
1. 语言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提取有关电影中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及未来机器人的信息。(符合理解性技能1)
(2)在阅读中,关注并归纳 will,won’t,的语用功能。(符合表达技能2)
(3)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对机器人的了解、看法和转述别人的问题和观点,并较为完整地说/写出一篇关于机器人的短文或对未来生活做出预测。(符合表达技能1和3)
2. 学习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
和标题,猜测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符合理解性技能3)
(2)能够通过泛读,归纳与概括每段的主旨大意。(符合理解性技能1)
(3)能够通过精读,寻找关键词,用常见词汇和句型转述科学家们的不同观点。(符合理解性技能2)
3. 思维品质目标
(1)能够准确在文中获取所需信息,并对相应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掌握阅读文章的逻辑性。(符合理解性技能4)
(2)通过思考和回答每个自然段的拓展问题,提升学生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符合理解性技能5)
(3)动手设计自己的机器人,锻炼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 文化意识目标
(1)肯定国内外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中取得的成绩,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2) 能够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为之努力奋斗,树立正确价值观。
看到这11条目标,我还是非常惊讶的。推动备课改革八年了,还真是第一次看到一篇教学设计中这么多目标。这个学校有没有真正组织《备课专业化》的共读,我不得而知,至少这篇案例,看不出读书的效果。
01
原因
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多学习目标呢?仔细想想,可能有如下原因。请注意,很多人可能都会犯这些问题。
第一、教师没有目标达成意识。虽然列了这么多目标,但根本不考虑能不能达成,潜意识里是“先列出来再说”。为什么这么说?后面的教学流程设计中,我没看到有11个活动与之对应,来落实它。很多目标都是空头支票。所以,说老师有目标但没有目标达成意识。开句玩笑,这就是只管承诺不管兑现。
第二、教师设计目标缺乏依据意识。凭什么这么多目标?要有依据,不能太任性啊。老师的目标后面加了括号,还有开头的说明,都透露出一个意思:我的目标是根据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定的。显然,这种思路有问题。不是每个方面都要在一节课落实,更不是一个方面还要几个目标。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课标、教材和学情,虽然老师按照模板一一做了,但只是在填空,没有影响到目标的确立——所以,我说是在填空。
教师要有一个基本意识:学习目标要基于课标,课标分析中“学什么”,和目标基本是对应的。这就回到了课标分析的出发点,而这位老师的课标分析又是非常冗长的,显然没有理解什么是课标分析。
第三、说到底,还是经验在支配教师行为。经验中有好的成分,但也有不好甚至是错误的成分。我们备课不能再按照经验去行事了。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了11个目标,似乎这就是天经地义的。缺乏一个专业标准,也没有专业技术,这才会出现11个目标。
这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很多人都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不要笑那位老师。
02
改进建议
首先,要反思。无反思,不成长。教师如果不认可我上面的批评,那就不会反思的,也就很难在教学设计方面有专业发展了。实话难听。
一节课一般3个目标足够了,超过4个的话,基本上是很难达成的。11个,需要减去至少7个。怎么减?这就是反思的开始。
其次,学习、实践。反思力不是凭空就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不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我猜测,这所学校虽然发了我的书,可能老师太忙了,没时间读书。还是要静心读,引起反思的读书才是有效的。
最后,送给这位老师几句话,也是与大家共勉:
这一次没做好,甚至闹了笑话,不可怕,可怕的是后面不改进。这就需要潜心研究,从第一步课标分析开始,踏踏实实做。别无他法。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