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标分析专辑 (2)| 课标摘录的最常见问题是什么?

2023/4/10 10:12:17  阅读:145 发布者:

课标摘录的最常见问题:笼统,不具体

/张爱军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开始就要求教师先做课标分析,以便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寻找依据。这之前,就必须先摘录课标,即从课程标准中找到指导本节课教学的相关要求。看似简单的一步,实际上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既然是给课时教学设计寻找课标依据,就要相对具体,不能从课标中大段摘抄。摘录笼统、针对性差,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课标摘录虽然不宜追求精准,但也要有针对性,力求相对比较准确。其客观依据主要是课型、教科书,教师也有一定的选择权,尤其是语文、英语这样的人文学科。例如,同样是一篇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文,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型定位是读写为主,还是听说为主,摘录的课标就有差异,就要从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分级标准中去寻找。也就是说,教材只是教和学的材料而已,教师希望这节课通过这些材料发展学生的什么知识、技能或情感,则会对摘录课标产生决定性影响。

有教师在朱自清《春》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做了如下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的相关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这个摘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性不强,帽子有点大,看不出这节课要适用的主要要求是什么。这四点要求是非常多的,如果展开来,恐怕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老师必然忙着点鼠标。与本节课可能无关或者无法实现的要求,就不做摘录,不能用来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出现这一类问题的原因,还是没有想清楚要发展学生的什么知识、技能或素养,没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就只能大水漫灌、宽泛摘录。

怎么办?作为一个经典的教学材料,《春》的教学中,一般都会认为学生必须要学的,不能少了两点: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春天、生活的热爱之情、进取之心。如果偏离这两点太远或者没有相对聚焦,就没有发挥这篇文章的突出优势。那么,这就对课标的摘录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如果基于上述认识,把《春》定为阅读课型,那就需要在课标中去寻找关于这两方面的要求。如下课标摘录可供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的相关要求,适用本课的是: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0.……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摘录之后,教师需要再具体分解课标,把笼统、宏观的“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具化为本节课的领会作者对春天、生活的热爱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把“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分解为如何欣赏、评析关键词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有的老师会再加上其他摘录,例如“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这样,比起最早的摘录,目的性、指导性更强。再次强调,这样的摘录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什么的大致定位。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