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是整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第一粒纽扣,也是第一个难点,很多初学者都感觉很难,不亚于一场“遭遇战”。所谓“遭遇战”,就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与来犯之敌不得已展开的战斗。很多老师对于课标分解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也缺少必备的专业技能,这就很像遭遇战了,仓促迎战、落荒而逃者大有人在。要想把被动的“遭遇战”变成漂亮的“伏击战”,就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战术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掌握相应的课标分解技术,同时反复、多次练习,然后才能驾轻就熟、轻松应对。
下面的课标分析摘自一位老师在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练习作品,课文《书戴嵩画牛》选自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6月)。我们不妨以此为例,看看教师的课标分析有何优点,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
教师先做如下摘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接着,教师按照我们研制的课标分析框架技术,从“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方面对课标做了分解。
学生学什么:
1.关于“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有关词句”指本篇文言文的字、词、句。如多音字“处、好、曝”,能根据它们在句子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而选择不同读音;如课文没有注释的词句:“蜀中”“好书画” “以百数”“尤所爱”“常以自随” “附掌大笑”“搐入”“缪矣”“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等。
2.“诵读优秀诗文”的“优秀诗文”指《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本文讲的是戴嵩的《斗牛图》引发的趣事。
3.关于“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作品的内容”指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即所讲的故事,“情感”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或写出对艺术的感受及学文后的启示,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等。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1.关于“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推想”指根据文本提供的注释,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联系上下文,说出文言文每个字词及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过翻译课文,能讲述课文内容。
2.关于“诵读优秀诗文”的“诵读”指在读通读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范读、挑战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关于“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的“体味”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学生怎么学: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指的是学生借助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的能力,结合本课提供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文言文中每个字,每个词及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的是通过老师范读、学生挑战读、想象读、配乐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调、节奏和韵味,读出自己的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没有学习过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老师,看到这样的课标分析,可能会感到惊讶吧?这么详细啊,备课、上课肯定更加清晰具体了。比起传统的教案,这位老师的进步是巨大的。至少有三。第一,目标有了依据。传统教案根本没有课标分析,往往上来就是教学目标。目标“从哪里来”?没有说。第二、依据有了分解。国内不少同行的教学设计也有课标摘录,却没有课标分解,或者做了没有呈现出来。第三、课标分解有了技术。按照我们开发研制的课标分析框架技术,教师就有了一个脚手架,有了一个方向和支撑。
教师的以上分解,基本上做到了对课标的深化理解,进一步清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比传统备课有了巨大进步,是“基于标准的教学”的重要基础。当然也就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提供了依据。可以说,这一步是艰难的,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说,作为初学者,这位老师至少已经超过了很多经验性备课,更是对自我的超越,迈出了走向专业的重要一步。
当然,问题很多,进步空间还是不小的。为了方便对照阅读,就按照分析的方法,一段原文、一段我的意见,一步步针对教师的分解逐步做分析。
学生学什么
1.关于“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有关词句”指本篇文言文的字、词、句。如多音字“处、好、曝”,能根据它们在句子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而选择不同读音;如课文没有注释的词句:“蜀中”“好书画” “以百数”“尤所爱”“常以自随” “附掌大笑”“搐入”“缪矣”“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等。
“有关词句”清楚了,“词句的意思”之“意思”要不要解释?学词句的哪些意思,学词句的什么才叫词句的意思?这个还是需要清晰。
2.“诵读优秀诗文”的“优秀诗文”指《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本文讲的是戴嵩的《斗牛图》引发的趣事。
这个解读意义不大,“诵读优秀诗文”这句话也不是说明学什么的,主要是提示“怎么学”。对吧?
3.关于“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作品的内容”指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即所讲的故事,“情感”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或写出对艺术的感受及学文后的启示,如“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等。
什么“内容”?什么“情感”?还是不清晰。“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这不是“作品的情感”。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1.关于“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推想”指根据文本提供的注释,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联系上下文,说出文言文每个字词及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过翻译课文,能讲述课文内容。
“通过翻译课文,能讲述课文内容。”这已经远超“推想词句的意思”,高出课标;有的地区、有的时候,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可以高出课标很多,但分解课标的时候,不宜“超标”分解。
2.关于“诵读优秀诗文”的“诵读”指在读通读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范读、挑战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范读、挑战读、想象读、配乐读”这就不是对“诵读”的分解了吧?这是语文专业问题,需要斟酌。
3.关于“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的“体味”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抓住“体味”这个动词是对的,但是,把“体味”拆解为“讲述”、“说出或写出”,要警惕,不要降低了学习目标的水平。“讲述”、“说”,一般比“体味”具体了,但学习的水平也低了一些。这实际上情感类目标的设计,要注意情感目标如何具化。这里,对“体味”的拆解还不能抛开这个动词的修饰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这几个词提示我们:课标是建议学生通过读去“体味”,但你这里拆解成的“描述”、“说或写”都抛开了这个建议。“体味”怎么拆解,就是揭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的关键。再思考。
学生怎么学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指的是学生借助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的能力,结合本课提供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文言文中每个字,每个词及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这里重点说出“要想推想出词句的意思”,就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而不是用其他方式“推想”。
2.“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的是通过老师范读、学生挑战读、想象读、配乐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调、节奏和韵味,读出自己的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这里是指学生这个主体而不是教师的读,注意避免教师主体。你这里的分解,“指导学生……”还是反映了一种教师主体。“怎么学”?“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就是怎么学的规定性建议,就是提示我们,学生要想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一般要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这是分解的着力点:学生如何借助语调、韵律、节奏这些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
我是一只啄木鸟,在“啄”这篇教学设计,努力找“虫子”。“虫子”找到了,至于怎么改,主要还是老师的事情,更多的需要结合学科去做。
需要说明,初学者出现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课标分解是整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点,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专业技术总是有难度的,也是有一定的壁垒的,不可能“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到位”。“一看就会”的事情,往往专业性很低。很多老师在听了讲座或者读了《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这本书之后,照着案例或者框架往里“填空”,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形似容易神似难”,一般需要做5-10次,才能掌握关键要领。这就像学开车,驾校出来拿到驾照,只是会了“技术”,还要开个两三年才算是有了“能力”,这时候,才叫掌握了“技能”。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也是一样,因为它本质上首先是一种技术。至于艺术性,还是先练好技术,再说艺术的境界吧。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