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鼓励教案写在书上,不是不懂就是故意误导 | 张博士说教学设计 .65
2023/4/10 10:08:07 阅读:107 发布者:
鼓励教案写在书上,不是不懂就是故意误导
张爱军博士
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
“备课专业化”首倡者引领者
这些年,时不时地有“我赞成教案写在书上”这样的网文出现在自媒体和朋友圈,点赞、转发者众,阅读量有的高达4万。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种低级错误的观点本不值得评论,但看着不断有关注度很高的教育类自媒体纷纷转载,面对这种以讹传讹的问题和现象,再沉默就是纵容。
提出和传播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真的不懂什么是教学设计乃至基本的教学常识,要么就是通过迎合一些消极情绪而故意误导。
那些提出、赞成教案写在教科书上的人,所持理由无非如下:
老师很忙,没时间写教案;写了教案上课也不看,还不如书上划划;教案都是应付检查的,真正实用的是课件或者书上的标注……
这些说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振振有词的理由,实际上都是“借口”,不仅缺乏理论依据,更会产生一系列实践危害,误导性极强。
一线老师确实很忙,有的老师不写教案“似乎”成绩也不差。但是,这些零散的个别化的做法未经理论审视和实践验证,是不能随意模仿、传播的。
首先,专业的事情都有设计、实施和评估三个基本环节。教师如果要成为是专业人士,就要做专业的备课,写专业的教案,即教学设计。建筑和医学行业都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栋建筑的诞生,肯定要经历设计、施工和验收评估三个基本环节,除非是农村盖个简易房,不需要这个流程。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上述三个环节,否则就是一种经验化的或者不专业的行为。很显然,如果认为我写在书上、做些批注就是备课了,那就等于宣布:“我不需要专业的教学设计,我不是专业人士”。
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专业的备课。专业的备课,可称之为教学设计。史密斯、雷根认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指的是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这个略显晦涩的概念强调三点:第一、教学设计必须依据一定学和教的原理,不能只是凭经验甚至是感觉;第二、要把前述原理转化为教学所需要的材料、活动、资源、评价等实实在在的东西,最终呈现的就是教学设计文本;第三,这个转化过程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
可见,写在书上的所谓教案,根本达不到这个境界,甚至是没有什么境界的做法。写在书上的,基本上只是相关知识的批注,是书本知识的补充、细化、注释等。这种知识层面的碎片化加工,怎么能做到上述三点呢?显然,写在书上都不算是教学设计,甚至不能称之为传统的教案,因为即便传统的教案也要基本上写清楚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评价等,虽然它还没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写在书上的做法,肯定连传统教案都不如,连我们批评的“知识中心的教案”也算不上。
第三,备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在书上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简言之,专业的备课至少要解决四个问题: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到了没有,三者的一致性问题,即学、教、评及其一致性。因为只有学习目标是清晰具体的,才能知道学生去哪里;只有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估任务、教学活动,并保持一致性,这节课才能实现最基本的有效性。这些问题要想全部解决,是一件具有较高专业性和难度的事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仅仅在书上写一写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写在书上的所谓教案,和专业的教学设计无法相提并论,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一个话语体系。
第四,课件和书上的标注与教学设计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很老很陈旧的话题了,也没有多少专业性,但可能还需要在此稍加说明。书上的标注乃至课件做得再完整再精细,都只是教学设计的辅助,都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尤其课件,一般应该是教学设计做好了,再做课件,而不是反过来。没有课件可以上课,没有教学设计则不行。
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总体还是比较传统和经验化的,我们有责任为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教育媒体教育期刊有这个责任,教育管理者也有这个责任,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增强专业判断力,学习专业的教学设计,不要再盲目转发那些所谓把教案写在书上的文字了。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