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
整合联结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编写上具有突破意义的习作单元是作为特殊单元安排的,旨在以单元合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专项习作能力。教学中应该是整体架构的大单元设计,定位年段特点,探究习作方法,运用教材文本,力求实现读写价值的最大化。
(一)整体构建
习作单元自成体系,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六个板块组成。如何利用前五个板块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厘清选文关系、探索习作方法是习作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读课文”习法,“交流平台”明法,“初试身手”练法,“习作例文”得法,“习作”用法,这些内容是发展关系,教学中要体现“统整”的教学路径。
(二)整合联结
习作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统编版教材对习作单元的技能要求也是螺旋上升的:从“写清楚”到“写具体”再到“写出感受”。教学中,需要前后联结,关注统编教科书整体习作能力编排序列,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充分借助单元整体性的功能,勾连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将一个个零散的习作训练点串联起来,实现学生习作能力阶梯式发展。
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为例,第一部分是两篇描写人物的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而第一篇中又包括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短小的人物素描,几篇选文都是非常经典的名家名篇;第二部分安排了“交流平台”,提炼了写人的两种基本方法,即“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和“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初试身手”,分别是“观察一位同学、写一写这位同学”和“列出家人的典型事例以表现他们的特点并交流”,源自学生的鲜活生活,学生有话可说,有料可写;第四部分是“习作例文”,选取了《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在具体的事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第五部分着重安排了习作,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主题,选择一个人写下来,运用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重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有没有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仔细揣摩习作单元的五个组成部分,遵循着由读到写的基本规律,在比较经典的课文中学习习作方法,在由片段到篇章的写作中历练习作能力,共同锻铸学生的习作素养。
专家点评
两节课例后,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周婷特级进行点评指导,首先启发两位执教老师思考问题:
1.你是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这个问题的?请分享一下经验。
2.上完这节课后,自身有什么感受和反思?
上课的两位老师结合周特的问题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他们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共情力,学生有感而发是习作教学的追求。
周特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想法,并指出两节课都具有精准研判、目标清晰的特点:做到了精准发力,指导有方;运用本单元的文本,展示要点;在学生习作的痛点难点予以指导,层层推进;让学生学习实践表达,做到了习作大单元整体教学。同时,周特也对老师们提出了期待:从发现儿童走向儿童发现,让儿童主动去感悟,去实践。
周特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段段入心,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精神大餐,让老师们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
教师反思
0
1
徐超老师教学反思片段:
优点:
1. 选择了真实情境,珍珠泉是早段时间孩子们去过的地方,都很熟悉,都有真实的感受,有话可说,有字可写,有想可发;
2. 注重同学们的真实感受,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写作一直是孩子比较畏难的话题,我选择的点让孩子们有东西可以写;
3. 点评时语言较有感染力,对于孩子的点评比较有激励性,这样每位孩子的积极性增加,听觉感上升,不再感觉疲劳,课堂效率提升;
4. 通过最真实的事例,从老师自己写的例文出发,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而不是直接告知方法;
5.走进教材,紧抓教学目标,运用教材里的习作例文的例子,告知学生本课的写作目标,学生不仅从最熟悉的教材入手,还能发散开去。
不足:
要让学生写出景物的特点,例如珍珠泉可以写“清和美”;银瀑观鱼可以写“趣”;空中竹筏可以写“乐”等,也就是学生不一定非要按照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写,每个人对于景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0
2
任静老师教学反思片段:
1. 目标设定
在备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生成?本节课中的目标是“运用特写镜头的方法将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其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早就会写“人”,运用“外语动心神”描写方法,而我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聚焦、放大”,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将镜头写具体,将特点写清楚。同时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目标“能运用描写他人反应的方法将特点写清楚”,这个目标的设定只针对一部分同学,面对层次水平不同的学生,我要让每个学生习得自己能够习得的方法。
2. 整合文本
怎样在事中表现人?我在备课时选用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刷子李》《“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等文本课例,让学生感悟方法,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以“特写镜头法”来写一写。
3.设置情境
本节课我设置了“评选年度特色人物”的大情境,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课堂气氛融,师生配合得好。
听了周特的点评和指导,收获良多。今后课堂中我将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更重视生生互动,以此提升课堂的整体性和学生参与度,让儿童评价,让儿童发现,让儿童有感而发。
0
3
一年级贾玉侠老师听课思考: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任老师的习作课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方面,任老师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引用学生学过的课内文章,如《刷子李》一课,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具体案例,让学生的习作有具体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任老师还在本节习作课上采用了说写结合的方式。如在展示学生写作片段的环节,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锻炼了学生鉴赏文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将口头语言转化为规范的书面语言。因此,纵观任老师的本节习作课,她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0
4
一年级孙丹老师听课思考: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的特殊单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统一,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加关注书面表达能力。有幸聆听徐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习作训练《游 》,感慨颇多!徐老师的习作指导课既有美景可赏,又有妙法可学。
1.徐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本次习作内容确定为“游珍珠泉”,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实为智慧之举。
2.“怎么写”是游记习作最大的难点。
(1)课堂导入环节,徐老师有序展示“珍珠泉”的
,让学生轻松画出“游览顺序图”,巧妙渗透写游记“行程有序”的要求。
(2)“过渡自然”是游记习作的第二大特点,徐老师精心选取《颐和园》这篇习作例文的片段,通过赏析片段,学生明晰这一特点,写出《游珍珠泉》的过渡句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徐老师抓住学生写出景物特点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把视频展示、教师习作和例文赏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能从“看到”“听到”“想到”等不同角度去展现景物的特点,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便抓住游记习作的精髓。
0
5
三年级于慧老师听课思考:
听了这两节课我收获很多,特别是两位老师的评价语。两位老师都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使习作教学真正发生,评价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科学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整体性评价相结合,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学——评一体,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0
6
三年级张煜老师听课思考:
听了两位老师的习作教学,我收获良多。
徐老师通过播放珍珠泉景区的短视频,唤起孩子们对熟悉场景的回忆,激发了写作兴趣,开拓了习作思路。徐老师帮助学生搭建了习作的结构支架,让脉络清晰可见,巧妙地解决了习作中的难点。由说到写,相互配合、渗透,有效地提升了本堂课的教学质量。
任老师的课堂做到了以方法学习为主线,训练有度;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关注表达。整堂课,任老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改、互改,给学生制造了较多的展示机会。老师鼓励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习作片段进行评价,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任老师做到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写作,习作兴趣浓厚,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活动总结
最后,何雪副校长对本次习作专题研究活动作总结。
何校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效果,并指出: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希望老师们能够继续研究,不断精进。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将继续砥砺前行,教研相长!
转自:“浦外高新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