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法之问卷调查法
——如何设计问卷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 朱雁
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其中的问题可以着重在知识上,如关于被试了解什么或不了解什么;有些问题可以关注于态度,如关于被试想得到什么或者他们如何看待某些事情;有些问题可落在感受或现象或被试如何看待自己上;有些问题可着重于行为,如关于被试做了些什么;还有些问题则可集中于归因,如关于被试是何样的或经历了些什么等.一般而言,单独一个问题是很难同时有效地涉及上述多个维度的.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设问时不应同时关注多个维度而使问题复杂化.
从原则上说,调查研究中使用的问题应以直接而有效的方式量度不同的变量;但在实践中,调查研究中的有些设问可能会导致误解或不恰当的回答.调查研究中所要用到的问题必须依据其所要遵守的规则做仔细的检查、测试和修改,直至研究者认为这些设问对于预设的被试表意清晰为止.但仍有那么一些变量,或许是以任何形式的设问方式进行测量都不是那么合适的.
1. 封闭式设问与开放式设问
·封闭式设问(close-ended questions)
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可以设计成有或者没有明确的应答选择项.当提供有明确的应答选择项时,该类问题即为封闭式问题,或固定选择项问题(fixed-choice questions).例如,在TIMSS 2011数学教师(八年级)问卷中关于教师给予数学测验或考试的频次的第27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设问,因为该题所期望的应答项是预先设定的:
多数涉及到大样本被试的调查研究都是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要的设问方式的,这种设问方式易于计算机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封闭式设问,被试也最能按照研究者所预想的方式进行作答.虽然提供应答选择项能够降低模糊性,但固定应答选择项亦可能会掩盖被试的真实想法,除非所预设的选择项经过静心设计后能够匹配相应问题的所有的应答可能.要知道,当被试无法找到合适他们的应答选择项时,他们会感到沮丧.此外,在访谈中使用封闭式设问,亦无助于访问者与被试之间良好关系(rapport)的建立。
在设置应答选择项时,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各个选择项互斥且穷尽,这样才能确保每个被试都能找到一个且唯一一个合适于他们的选择项(除非该设问要求被试“选择所有适合的情况”).而要使应答的选择项做到穷尽,研究者有时则可能需要设置至少一个略带模糊性的选择项.例如,在TIMSS 2011课程(八年级)问卷中关于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类型设置的第3B题就属于这一种情况,因为设问者无法确保所有可能的教育类型都已涵盖在他们所提出的列表中,因此除了a和b两种类型外,还另设了一个类别(即其他).否则,如果被试未能找到适合他们的选择项时,他们则可能跳过此题或选择一个并不是他们真正所想的那个选择项。
其他任何有关学前教育的评论:
·开放式设问(open-ended questions)
与封闭式问题相对应的另一种设问方式,是在问题中不提供明确的应答选择项,称之为开放题.对于此种设问,被试将以自己的语言回答提问.开放式的设问形式较为适合于那些应答范围无法事先预测完全的问题,或者是设题者对相关的问题了解得不多.并且,通过开放式的设问方式,研究者将尽可能地不限制被试,让其进行较为自由的作答.例如,TIMSS 2011课程(数学、八年级)问卷中的第2A题就是这样一个开放题.从这两个设问中得到的信息或许可于今后的调查研究中设置封闭式问题时使用.
这里所指的是针对多数学生的正规学校教育中的八年级国家课程.如果你们那里不设置国家课程,请概述你们州或省级的课程
开放题或亦可以提供一些封闭式问题无法提供的信息.例如,TIMSS 2011课程(数学、八年级)问卷中的第5题,首先以“有—没有”的形式向被试询问其教育系统“是否存在有核准教科书用于数学教学的程序?”,接着再进一步要求那些回答“有”的被试对于这一核准程序的过程作出具体的描述.后续的追问显然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拓展,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教科书核准在各教育体系中的具体情况.此外,开放题还可以用来解释被试是如何理解某一特定概念的.
尽管开放题可以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它们的设置同样需要经过仔细的斟酌.例如,开放题的实施、分析及总结可能都很耗费时间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被试不愿意在开放题中写很多内容,并认为回答此类问题太费力.对此,面谈也并不一定能缓解此种状况.被试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被试个人,有些被试可能只会给予一些简短而粗略的回答,而有些则可能给出长篇的回答涵盖大量相关(及无关的)信息。欢迎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问卷设计类指导文章。
2 封闭式设问的选项设置
在编制封闭问题的选择项时,除了要确保各选择项间要互斥且穷尽,还有另外一些事项值得关注:
·允许有“反对”(Disagreement)
被试对于给定的命题往往倾向于给予“同意”的回应.对此,研究者可以使用一些方法降低这种“同意”的趋势.作为一般法则,设问者应当在问题中将意见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都表述出来,例如“总的来说,你认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努力程度更应为美国学生在数学科目中的不理想表现而受到指责?”[6]在设置选择项时,应使其中的每一项看起来都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另外,还需使用一些与“同意”意义相近的词于设问中.例如,“你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反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选择项可为“强烈支持”至“强烈反对”)相较于“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下述说法:‘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值得支持’?”(选择项可为“强烈同意”至“强烈不同意”)的提法可能要更好些。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性是指人们有依照社会所最为期望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回答的倾向.当调查研究以某些不合法或社会所不接受的行为或态度为重点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有些被试不愿意承认他们曾经做过或想到过这类事.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及相应的选择项的设计应以让多数被试接受为目标.另外,设置有关行为或态度的问题时,应涵盖一些为社会所接受的和一些不为社会接受的,这样亦可降低赞同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或态度的可能性。
·骑墙(Fence-Sitting)和意向不定(Floating)的最小化
这两个相关的问题也是由被试想要选择一个可被接受的答案而引发的.其中骑墙派(fencesitter)视自己为中立,当研究者强迫他们从相对立的观点中必须选择其一时,则可能使结果有所歪曲(skew).若研究者想了解谁是骑墙派,则可添加一个明确表示中立的选择项.然而,增添中立选择项亦可能使那些不想表达他们真实感受的被试有了一个较为简单的躲避途径.意向不定者(floater)是那些选择了实质性的答案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该选什么的被试.若在调查研究中存在有许多这样的意向不明确者,在问题的选择项中增加明确的“不知道”项是非常重要的.类似地,有了这样的选择项,有些被试即便有想法也可能因为图省事而选择“不知道”项。
·使用李克特式(Likert-Type)应答模式
李克特式应答通常要求被试选择其同意或反对相关说法的程度.被试从应答选择项“强烈同意”至“强烈不同意”中选择相应的同意水平.例如,在TIMSS 2011数学教师(八年级)问卷中的第10题就使用了李克特式的应答模式:
10.你多久和其他的老师有以下各种类型的互动?
类似第10题的设问形式也可称为矩阵式设问(Matrix Questions),其中的a~e小题关注的是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即教师间进行各类互动活动的频率,并且使用到了相同的应答选择项和共用同一个起始短句.矩阵式的设问方式不仅缩短了调查研究量表的长度,而且强化了问题间的共同主题,使被试能够关注到矩阵内各小题之间的关联性.但这种设问形式也容易使一些被试出现漏题现象,因此在题目中给出明确的答题说明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第10题中的“每一行勾画一个圈”的指令。
3. 设计清晰的问题
在调查研究中,因其中问题的措辞对被试的应答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即成为调查研究的重中之重,由此选择“好”问题便成为调查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在众多的设问原则中,问题的清晰性(Clear Questions)是最为基本的.因为如果调查中的问题不清晰,无法向被试传达预期的意图,那么测量的有效性将不复存在.换句话说,调查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不应使被试产生误解或使其产生困惑.比较日常对话,调查研究所用到的问题是存在着一些特殊性的.具体来说,调查研究中的问题所询问的对象通常并不只针对某一个个体,而是相当数量的某个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中的每一个问题是为所有参与的被试而设置的,即其中的问题不会因为个别被试的特殊性而做专门的调整.因此,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必须能为不同的被试以相同的方式所解读.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调查研究的特殊性,在其执行过程中,如果某些被试无法理解其中的设问,研究人员一般也不能为其做专门的解释,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研究设计.此外,由于参与研究的被试与研究人员往往并不相识,因此研究者不能期望自身平时与朋友和家人作交流时所用的表达方式能够奏效。
调查问题的设计可以始于头脑风暴或是回顾以往的调查.随后,必须对这些问题做系统地评估和修改.特别地,对于每一个将要使用到的问题,要仔细斟酌它的清晰度和传达意图的能力.要知道,对某一群体清晰且有意义的问题未必一定适用于另一个群体.另外,在已发表的研究中用过的问题,研究者也不能简单地认定那些一定是经过仔细评估的。
要使调查研究中的问题表意清晰,首先要避免的是那些令人困惑的措辞(Confusing Phrasing).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提问可减少困惑.如果条件允许,应更多地使用简短的句子.冗长的句式通常要求被试作出相当的努力,即他们必须反复阅读整个问题,而结果则可能使得被试不作出任何应答或只作较为匆忙的阅读而没有更多的思考。
当然,若设问因过于追求简单而使被试产生困惑亦是不可取的.例如“居住地”的设问方式就有重点不清之嫌.其原因是,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合理的答案,例如江苏省(省份),苏州(城市),沧浪区(区域),十梓街(街道)等.如果将问题改编成“你是否居住在沧浪区?”,则能使被试明白提问的意图是在于了解其所居住的区域地。
调查研究的设问尤为重要的是要避免含糊不清的用词.因为对于某些用词,不同的被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你是否经常或偶尔参加本校的月度专业培训工作坊?”中的“经常”和“偶尔”,对于不同的被试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较好的修改方式是将“经常”定义为“每年6到12次”,而“偶尔”则可定义为“每年2到5次”.此外,还可以使用另一种设问方式,即让被试具体写出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参加了几次专业培训,研究者可根据被试的应答情况再做进一步地分类。
在设问中为被试提供一个比对的参考框架(framework of reference)也是一个帮助被试弄清研究者的设题意图,以使其能顺利应答的一种手段.例如这样一个问题就缺乏一个参照对象,给被试的应答和研究者的解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这个问题中,研究者并未向被试指明应以何准则对某校长的表现作出优劣程度的评价.可以想象,有些被试可能将该校长和其他校长做比较,而另一些被试则可以使用个人的衡量标准对该校长作出评价.其实像这样的困惑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问题中提出明确的比较基准:“与你所熟悉的其他校长相比,该校长的表现……”即可.
在设问中避免使用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s)也是改善问题清晰度的一个策略.比如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不认同拥有硕士学位的数学教师不需要其导师再对其进行课堂观察?”很明显,这个设问运用了双重否定(即“不认同”和“不需要”),这样的设问方式加大了被试将自己的应答与本身所持的观点对应起来的难度.而事实上,研究者在解读被试的回答究竟是赞同还是反对时,也会把握不准.这样的设问往往会使被试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应答而最终放弃回答;而另一个更为严重的潜在问题是,这样的设问会使许多被试在误解原题的基础上给出答案.无论是无应答还是误解都不是研究者所期望的结果.对于前面的例子,其实只要在措辞上稍作调整,就可以缓解原有的困惑:“拥有硕士学位的数学教师是否仍应接受其导师的课堂观察?”关于中小学课题问卷设计欢迎点击此处加入海云老师的视频课程有详细讲解。
带有双重含义(Double-Barreled)的问题也是降低设问质量的一种设问类型.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个问题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但却要求被试只能给出一个答案.例如,“你是否喜欢数学课和你的数学老师?”,这个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数学课的,另一个则是关于数学老师的.如果有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而并不喜欢授课的老师也是合理的现象.类似的问题也显见于应答的类型中.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被试往往需要反复阅读原题以使其确认自己正确理解了问题,但这样的困扰可能使一部分被试最后随便选择一个答案.要避免此种情况,在问项中若出现“或”或“与”字,设问者就需再检查一遍,因为使用到这类字眼的设问可能就会带有双重目的.
导向性问题(leading questions)和倾向性问题(loaded questions)是两类较为相似但其着重点略有不同的设问方式.这两类问题都可能使得被试的作答产生一定的偏差.导向性设问是指那些给出提示,引导被试按着设问者的意图进行作答的问题,显然这样的设问是无法得到应有的结果.因此,在设问时,要确保问题的措辞不带有偏向,要让被试在没有任何先入之见的状态下进行作答.而倾向性问题则是迎合被试的感受,使被试易于给出较为正面的回应.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是改变了被试的情绪,而使得所收集到的数据不再具有真实的意义和准确性。
在设计调查问题时,研究者还需考虑到被试的能力,即所提的问题应是被试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要符合被试的信息背景.若部分被试缺乏调查内容所询问的经验,或与其本身无切身关联,那么被试将无从作答或拒绝回答,甚至产生臆测式回应,从而影响调查的确切程度.综合来说,造成被试无法作答的原因可能有:(1)被试者本身没有答案,不能做有意义的回答;(2)被试缺乏经验;(3)被试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意思;(4)被试虽有经验,但已记不清了等等.
除了被试的作答能力外,被试的作答意愿也是问题设计者应当考虑的一个方面.一般而言,关于钱财、家庭生活、政治、信仰等问题,有很多被试是不愿意作答的.因此,除非有必要,否则此类问题应予以避免.
来源:《中学数学月刊》 2013年第8期P1-4页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