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下第五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

2023/4/7 14:38:57  阅读:140 发布者:

一、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

有的老师说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有的老师说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散文、随笔,包括写游记,理应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二、单元主题:按照顺序写景物

三、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由巴金的《海上日出》、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袁鹰的《颐和园》、碧绿的《七月的天山》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题目是《游    》组成。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只要读过一教材,就知道训练的重点是“顺序、顺序、顺序”。所以课文、例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浏览的顺序与景物,在习作中怕学生顺序乱了,要先画浏览路线图,学会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移步换景)。

这是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是专家们多年来对写游记类文章的教学认知,他们认为这类文章学生的最大的问题肯定是浏览顺序混乱,写出来的景物没有重点。他们的认知对否?全面不?

从我的教学经验看(多次教这类课内习作,看了无数篇学生在日记中记录的浏览世界景观),不是这样的,我至今没有发现哪个学生在顺序上出了问题。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一是不会开头,不会结尾,也就是头很长,尾简单(如:这次浏览真快乐!)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是不知道哪个该详细写,哪个该略写,一笔带过就行。浏览一个地方,跟着导游去玩,玩那么一会儿,他们只能把大量笔墨用在写那些无聊的事上。也就是说,写无聊的事,太多太多了。有人说,这是没有把印象深刻的作为重点来写的表现,这样的理解是不当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写自己的那种玩的表现就是他们的重点。

三是即使你按照习作要求来写,他们最终给你的文章,让读者无法产生去的欲望,也就是说“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的文章很难出现。

那去一个地方游览,怎么才能写好文章?

1.巴金的《海上日出》,绝对不是看一次海上日出就写下来的,从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出。

2.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确是看了一次写下来的,这从第一自然段也可以清楚的看出。

3.袁鹰写的《颐和园》,暂时看不出是多次还是一次,读此文,只能说有可能去多次,有可能只去一次,但肯定是去过。

4.碧野的《七月的天山》从第一段可以判断出,去过多次,要不然无法知道骑马上天山是最理想的,当然这只是猜测,去了几次才会写下这篇文章,只有作者知道了。

也就是说这四篇文章告诉我们,“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要想写好这次游记作文,需要多次去看,当然看了一次也能写好。如果你无法做到看了一次就能写好,在写之前应该去多看几次。不过,看了一次就能写好的人,必定少数。

那如何写游记的开头?四篇文章的开头是:

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连标点38个字,就两句话。)——《海上日出》

2.4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连标点20个字,就一句话。)——《记金华的双龙洞》

3.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连标点15个字,就一句话。)——《颐和园》

4.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连标点17个字。就一句话。)——《七月的天山》

38+20+15+17)÷4=22.5,也就是说四篇文章的开头平均23用个字,作文本就是两行!如此计算就是告诉孩子,你的文章开头不能长,两行足也。开头要简洁,像他们一样简洁。虽然简洁,但不能少了最关键的词语。《海上日出》最重要的是“天还没有大亮”,如果天大亮还没有去,就看不到真正的、全的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交待了“时间、人物、地点、干了什么事”。《颐和园》的“美丽”,《七月的天山》的“七月、最理想”。不过,两篇课文都有“我”,两篇例文第一段没有“我”,全文都没有“我”。你的文章如何选择,需要思考。

四位作者的开头为什么不写怎么去海边?怎么去双龙洞?怎么去颐和园?怎么去天山?坐飞机去的,还是坐火车去的,还开私家车去的?准备出发前,怎么洗脸的,怎么吃东西的,路上怎么上厕所的,怎么在服务区休息的,是否在路上饿了,饿了吃了什么,大家在路上说了哪些话?

这些事,作者肯定都做了,为什么一个字都不写呢?

教学文章开头,很多老师没让孩子思考这个问题。所以,看学生所写的游记,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花了不少笔墨写了如上的问题。

又如何写游记的结尾呢?看看这四篇文章的结尾: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连标点11个字,一个反问句。)——《海上日出》

2.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连标点18个字,一句话)——《记金华的双龙洞》

3.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连标点30个字,一句话)——《颐和园》

4.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连标点38个字,一句话)——《七月的天山》

四篇文章的结尾放在一起思考,(11+18+30+38)÷4=24.25,也就是结尾平均25个字,与开头用字相当,一行多一点的作文格子就能写完,也就是说结尾不能过长。

你知道我们的学生的结尾会是什么?简单而没有力量。这四种结尾,很独特。两个反问句,一个希望读者能去,叶老的结尾也值得一品,出了洞就结尾了,至于怎么回到家的,只字不写。

引导学生反复读思这些结尾,孩子在结尾时就会用点心思了。随随便便结尾,是儿童写作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教一次学生就能会的问题。

那这一单元的重点写什么呢?在“交流平台”中有这样一段话:

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洞之间的孔隙。

就这么一句话!老师怎么教?这就是教材过于简单导致我们不好教的表现。叶老为什么重点写这个孔隙?这篇文章的题目《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应该在双龙洞上,作者为什么还要有另外一个重点?关于这一写作智慧怎么教?

其实《记金华的双龙洞》绝非这两个重点。

看全文,你会发现:

1.课文出现两个“大约五公里”,第一个“大约五公里”即金华城到罗店的五公里。,怎么走的,看到了什么,只写了一句话,很多东西一字没有写,从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可以看出,第二个“大约五公里”就是入山至双龙洞口,看到的的花、树、土、溪流、山、洞口作者用了近200字来写的。当然,叶老也重点写了外洞,用字不少。

2.“大约五公里”与“两三丈”。“两三丈”也就是七八米,孔隙才七八米,作者写了一大段。两个大约五公里,加起来也没有七八米的孔隙用的字多,200多个字。为什么呢?无数的人,到这里玩,肯定不会着重墨写孔隙,但不得不说,金华的双龙洞这个孔隙值得写。不经过这个孔隙怎么可能会发现那个双龙洞呢?首次发现双龙洞的人,绝对不得了,胆大呢!肯定要从这个洞而入的。另外,世界上类似这样的洞不少,但有如此之孔隙者,肯定这个洞是独一无二的。既然是独一无二,所以要重点写。

3.双龙洞作者写了两段,当然是重点,是本文的重点。这里不再多说。看到什么,怎么看的,作者怎么想的,听到什么,按照顺序写下来就行。

如上分析,相信大家可以找到好几个重点。引导学生如上思考,学生才能明白一次游玩,怎么可能只有一个重点?几个重点,如何去写?只要你认为是重点,你就会写。这里只是说,自己写之前,一定要清楚写几个重点。

最后说一说游览顺序的问题,我们带着学生理一理,应该可以理出。

1.《海上日出》的顺序: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2.《记金华的大龙洞》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颐和园》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4.《七月的天山》的顺序: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理好了,大家写自己的文章时,想一想自己到了游玩地方,从大门到浏览结束,去了几个重点地方,就以此列出来,标一标,哪个重点写,哪个写一句或者不写。如此写作就可以开始了。

这一单元能否以“先写后教”的思维进行写作训练?肯定能!现在家庭条件都挺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写次习作,去不少地方游玩过。所以这一产作完全可以用这一理念来写。

1课时 自主写作《游    》

1.请同学自读第74页教材,看看有关要求。

2.想一想,父母等带你去过哪些地方浏览过?

请尽可能地全下来。

3.你去的地方,哪些只去过一次?哪些去过多次?

4.你觉得哪一次浏览可以写一篇文章?想好了,请立即动笔。

5.学生动笔写作。

6.写好后,自主阅读几遍,修改一下,誊写好。【不要交】

7.誊写好之后,请在文章后面写一下你的浏览路线。

24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学习及第一次习作修改

第二课时 读熟课文,完成基本字词等任务

1.《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老课文,老师小时候都学过。现在教材中还有,说明这篇课文非常好,算是我们写游记类文章的经典之作。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先自已读两三遍。

2.学生自读【把生字词带入去读】

3.汇报朗读情况(找几声读读课文,出现的问题直接指出,目的是把课文读正确)

4.教学15个生字,写好15个生字

重点讲“浙、杜鹃、臀、额、端”,从汉字源流角度讲这些字。

给学生课堂时间,书写本课要求的15个词语。也就是在课堂中完成书写任务。

5.最后再认真读读课文。

【这一课时的教学,就这么简单】

第三课时 理解课文

1.课文已经读了几遍,请大家快速阅读一遍,看能不能把作者的浏览顺序写出来。学生读,然后写下来。

2.找几位同学到讲台前讲述,学生讲,学生指出问题,老师不说,最终的顺序一定要让全体学生认可。

3.讨论一:数一数第一个“大约五公里”,作者写了多少字;第二个“大约五公里”,作者写了多少字;二三丈的“孔隙”作者又写了多少字?

1)课堂中必须精准数出。

2)为什么两个“大约五公里”,作者厚此薄彼?为什么仅仅两三丈,却拼命地写那么多字?

4.讨论二:“数一数作者写外洞、双龙洞”各写多少字?为什么外洞写的少,内洞写了那么多的字?

5.讨论三:画一画,作者在哪些地方写了溪流、泉水?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6.讨论四:经过上面的几个讨论,大家再次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多少个重点?

7.讨论五:游玩期间不可能不说话,作者写的这篇文章只有一处说话,那就是“行了”,一路走,一路玩,说了那么多话,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就用这一句呢?

第四课时 利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写作智慧,教学生修改

1.上节课,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了作家叶圣陶在文中写了好几个重点,比如重点写了第二个五公里,用一段文字写了外洞,用200多字写了孔隙,用两段文字写了内洞(双龙洞),还多处出现溪流、泉水,这也是重点写。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章,看一看自己写了几个重点。如果只写了一个,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哪些重点没有写进去。因为好的游记,不可能只有一个重点。重点多个,文字才能更棒。

3.叶圣陶先生非常慎重的使用了一句说话句,你的文章有没有说话句?如果没有,你想有吗?如果也想用,想一想,用哪些说话句,用在哪里?

4.请大家根据《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这些写作智慧,阅读自己的文章,慢慢地修改文章。不要急。修改文章有时候要比初写文章用的时间还多。

5.学生修改,老师巡视。

6.修改完之后,自读看看,看看比原来的文章有变化吗?可以在文章后面写一写好在哪里?

5-6课时 两篇例文的学习及习作修改

第五课时 两篇例文的学习

1.请学生自读两篇例文

【给大家10分钟时间,自读例文】

2.小组合作:如果让你说说这两篇例文对本单元写作有什么帮助,你准备说什么?

【小组快速合作讨论,然后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到前面汇报两篇例文对写作的帮助。】

3.每一个小组汇报两分钟。老师认真倾听,记下学生的阅读智慧,记下他们寻找到的写作智慧。

4.教师讲述,这两篇文章的价值。

1)《颐和园》重点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上的景色,《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雪山、雪水、溪流的美,骑马穿行于原始森林的美,走进天山深处看到的花海。

这么讲让学生更加明确写游记,要多写几个重点,分重点的写作,才能让文章不一样。

2)这两篇例文都出现了“你”,把第二人称的“你”放在文章中,什么意思?为什么呢?

第六课时 根据两篇例文的智慧修改习作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例文,每个小组成员都谈到了两篇例文最自己的写作帮助,我也说了两点。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修改作文,看一看,你的文章因为这两篇例文,还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修改】

3.学生修改完毕,找几位学生读读自己的作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

4.最后看看这一次修改,是不是与原来的文章又不一样了?可以在文后记录一下,这次修改的感受或者收获。

7-8课时 《海上日出》的学习及习作修改

第七课时 读熟课文,完成基本字词等任务

1.《海山日出》是一篇老课文,也是写日出的经典之作。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先自已读两三遍。

2.学生自读【把生字词带入去读】

3.汇报朗读情况(找几声读读课文,出现的问题直接指出,目的是把课文读正确)

4.教学9个生字

重点讲“刹、烂、镶、紫”,从汉字源流角度讲这些字。

给学生课堂时间,书写本课要求的9个词语。也就是在课堂中完成书写任务。

5.最后再认真读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为什么要最后学这篇课文?因为本单元的两篇课文、两篇例文,这一篇最独特,能让学生的文章来一次从未有过的飞跃。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之后的修改,算达标性修改。这一篇文章学完之后的,修改肯定不一样】

第八课时 研究学习《海上日出》的写作智慧

1.读课文,理一理作家巴金写海上日出的顺序。

学生理好后,请多位学生在讲台前讲述,接受同学们的补充。

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不是作者去看了一次写下来的海上日出?【学生肯定能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3.这篇文章,作者写了几种海上日出?这是一个较难的题目。必须反复读才能明白。

1)天气晴好时的海上日出(从二三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是重点写的)

2)白云飘浮时的海上日出(第四自然段,虽然文字只有三行,但水天一色的日出奇观写得清清楚楚)

3)薄云(黑云)蔽日时的海上日出(第五自然段,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写的,这种奇观写得够伟大的。

4.《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不同天气下的这些景观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自由言说。

5.作者写《海上日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寻找,然后讲述。

9-10课时 最后一次修改,把习作变成作品

1.本单元所有的课文、例文,已经学完,习作已经完成了三次修改。接下来,研究思考这些文章的写作智慧对本次习作还会有哪些帮助?

1)《海上日出》给我的写作大智慧时,同样的景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看到的景观是不一样的。我们所写的游某地方,要想写得更多特别,看来需要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去看,才会有特别的发现。所以这次习作大修改,大凡这次写多次去过某地方的,可以以《海上日出》的写作智慧来一次特别修改。那些写只去过一次的,这次就不能这种修改智慧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再去,将来别忘记用那一次的观察再次修改此文。

2)文章中的修辞使用,看看自己的文章要不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有修辞的文章,有较多修辞的文章,文章会自然而然的变美。

3)四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学习,请每位同学好好修改文章的开头结尾。另外四篇文章都是开门见山式开头,这一点值得学。

4)四篇文章的人称使用,《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有“我”,《颐和园》《七月的天山》都有“你”。可以借鉴。

5)看四篇文章的题目《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没有人用《游   》,建议大家放弃教材要求大家写的题目,重新给自己的文章命一个好题目。

2.请用以上五种智慧,再次修改文章。

【时间20分钟】

3.老师展示自己的下水文,接受学生的评价。

4.最后请同学们认真誊写,文章之后请用颜色笔写下本次习作自己的改变。最后把最美的文章交给老师,让老师去欣赏全班同学的作品。

转自:“第一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